烂泥沟记(古文版)

黔中贵阳南郊,近金竹镇,有地曰烂泥沟 。其名不彰,然独具韵致,常引逸兴之士探幽寻奇。

初闻其名,觉甚俚俗。询诸耆老,方知此地昔时地势卑下,每值霖雨,水潦汇聚,道衢沟壑,尽为淖泥,深可没踝。久而成习,遂以“烂泥沟”名之。

今虽旧貌已改,然名仍沿旧,亦为岁月之证也。

黔中故老常云:“烂泥沟之猪儿,各窝是各窝的。”此语貌似浅白,实则意趣深长。往昔居民多事农桑,养猪为业。圈猪各有其所,互不混杂,故有此说。

其寓意于人世间,盖谓万事万物皆有其定所,各安其位,虽看似散漫,实则自有条理。

考此地之沿革,明清时属贵阳府贵筑县南下里,其间历经治乱兴废,屡更其属。至民国,贵筑县境屡经分合,烂泥沟亦随之变迁。建国后,贵筑撤县,此地并入花溪区金竹镇 。

岁月悠悠,居民耕读相继,古风犹存。今入其里,尚可见旧宅老屋,古朴典雅,仿佛诉说往岁之事。

其地旧有电线厂、农科院、市警校。农科院专研稼穑之术,新种良法,惠及乡野,田亩之收倍增。

电线厂机声轧轧,引入工业之风,亦为闾阎提供生业之机。

市警校诸生,步伐整齐,号令严明,为乡里添几分严整之气。

数者并存,使此地既有农桑之朴,复兼工业之新,文事武备,相得益彰 。

岁末腊冬,值年关将近,集市尤为繁盛。逢亥巳之日,依“空五赶六”之俗,市井熙攘,货摊栉比。市中虽少见猪只,然肉肆前生意兴隆,猪肉鲜赤,摊贩操刀分割,应客所需。

更有灌制香肠之摊,选肉、绞糜、调香、灌肠,一气呵成,香料之味四溢,往来者皆闻香而驻。

集市之中,蔬果生鲜,色色俱全。草莓殷红,菜蔬嫩绿,菌菇各异,皆为乡野时鲜。众人或采买年货,或闲话家常,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充满烟火之象。

“烂泥沟,猪儿各窝是各窝的”,此语流传既久,不仅记昔日养猪之景,更如一把钥匙,开启尘封往事,使后人得以想见此地之变迁。

烂泥沟虽名不见经传,然其历史与人文交融,传统与现代并蓄,独具魅力。

若君亲临此地,必能感其独特风情,沉醉于这一方黔中胜境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