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钧不分”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喜欢河南禹州钧瓷的人,会发现他们至今仍在烧造一种被当地称为“汝钧”的瓷器,这类瓷器釉色天蓝,在光线下透着一股微微的紫色,稍不留意,就跟汝州地区的新汝瓷混淆了。这类汝钧看起来没啥明显的窑变特征,釉色沉稳静谧,只是微微呈现的紫色,似乎在向人揭示着它们的钧瓷身份。{广交藏友. 壹叁壹捌 叁零壹肆 贰伍陆}

看似钧瓷,却又像汝窑瓷器,这就涉及了古瓷研究领域常说的“汝钧不分”问题。不妨从汝窑和钧窑的起源和发展说起。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汝窑胎质细润,多数像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部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汝窑烧造技术自北宋末年至建国初期这段时间内完全失传,基本成为一种定论。失传的原因被专家归为:宋金时期战乱不息,朝内自顾不暇,官窑遂告衰退。汝窑的兴盛因此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有人称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在汝窑衰落后钧窑产品渐盛。汝钧二窑属于同类,不仅地域相距很近,而且所用胎土、釉料产地也相近。的确,考古发掘中有部分似汝非汝、似钧非钧、亦汝亦钧的青瓷产品,也佐证了“汝钧不分”的存在。清代皇帝兼大玩家乾隆曾将钧窑误为汝窑,并曾将汝窑误为钧窑。

从博物馆藏传世器物和收藏家手中实际藏品来看,汝钧不分也常被人们遇到。如首都博物馆藏有2件“汝钧”瓷,被首博定为“北宋汝窑龙首柄八棱杯”、“北宋汝窑玉壶春瓶”,北京市文物局定为“宋龙泉窑玉壶春瓶”,古陶瓷研究大家赵青云先生称之为“宋临汝窑胆式瓶”。

从典型传世藏品看,“汝钧不分”主要是指天蓝釉和天蓝釉挂斑的器型,追溯其源头:宋时烧造汝窑的汝州和烧制钧窑的神垕只有一山之隔,地理位置很近,交流和学习借鉴肯定比较频繁。汝窑消失后,大量工匠也会迁徙或受聘到临近的钧窑继续施展自己的手艺,并会把当初汝窑的烧造秘籍带到钧窑的烧制工作中,影响到钧瓷的器形、做工和釉色。笔者同时认为,流行于河南禹州地区“汝钧不分”的说法和南宋之后突然冒出来的“粉青”釉青瓷,也隐约告诉世人:汝窑技术并未完全失传,只是在与钧窑等技艺融合过程中发生了某种流变而已。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汝窑技术并未失传,只是在南迁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宋时汴梁沦陷,北宋覆亡,部分汝窑工匠随着宋室南迁,并在南宋官窑烧造中继续传承中原汝窑的基本技术,只是南宋皇室成员并不像宋徽宗那样执着于汝窑,且南宋朝廷初期经济拮据,无法苛求瓷器,汝窑的技术就在南宋朝廷不太执着的质量标准中,悄悄发生了流变,并散布至民间。那些没有南迁的匠人,在局势稍微稳定之后,继续着汝窑的烧造事业,在金人更加松弛的瓷器要求中,汝窑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汝钧。

可以存此一说,以待更多的考古资料加以证实。总之,因为汝窑、钧窑都在河南中部地区,瓷土成分相近,又都属于青釉类瓷器,这就为出现“汝钧不分”的品种提供了客观条件。“汝钧”属汝瓷的变异期、如宝丰县文管所收藏的被定为北宋中晚期的汝瓷天蓝釉敛口盂、北宋中晚期汝瓷椭圆八角把杯、北宋晚期汝瓷天青釉带盖钵、北宋晚期汝瓷天蓝釉带托钵、北宋晚期汝瓷天蓝釉碗等,都被归为“汝钧不分”之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厄洛替尼可试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化疗方案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三线治疗。适应症是基于前述国外一...
    beisi9204阅读 4,023评论 0 0
  • 2004年的一天下午,记得那天我百无聊赖,鬼使神差般登录了送给哥哥的QQ账号,居然没有换掉密码。你的头像闪动了,打...
    fool你是对的阅读 3,355评论 0 0
  • 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已悄悄地发生巨大的转变,坐车离不开手机,吃饭离不开手机,走路离不开手机,无形中人人都变成了...
    沙里淘金阅读 1,859评论 0 0
  • 从14岁到40多岁,俩个女人的友谊 像萤火虫的微光,却足够温暖彼此一生 我感叹她们相知相惜令人欣羡的友情 很多人说...
    小巨人达达阅读 2,948评论 0 0
  • 本课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1.郦昕昱在讲课的时候拿我来举例子。 2.老师在课堂上对遗忘进行了分类。 3.老师讲了几种...
    黑化大白阅读 1,534评论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