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9-林中漫步

我丝毫不怀疑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的方式不同,爱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比如有很多的父母会认为: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就要让他们感觉更糟。如她们经常性的批评、指责、纠正、惩罚和羞辱孩子,甚至认为只有这样严厉管教,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三嫂就是这样一个用心良苦的妈妈。遇到孩子犯错,她轻则批评指责,重则打骂羞辱。用侄女的话说,她妈妈说话会“打人”。在侄女的眼里,她的妈妈实在太厉害了。面对暴怒的妈妈,侄女要么默默承受,要不默默走开。可侄女却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迟钝了。这不,初中升高中的面试,这么重要的事,侄女都差点儿忘记了,这又惹得我三嫂的一顿叫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的妹妹,我妹妹自认为文化水平低,担心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所以一直都坚持少说多做。我妹妹为了让孩子们生活的更好,就换了一份比较辛苦的经常上夜班的的工作。孩子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每当妹妹下班,两个孩子一个在门口迎接,一个准备好给妈妈捶背。因为我和女儿的到来,两个孩子为了让妈妈休息好,自己主动睡到了没有空调的房间。而把有空调的房间留给了妈妈。
看到这里,好多父母可能都会问,当爸妈的肯定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好,可孩子年龄小,有些事他不理解,赢得了孩子的心,会不会误了孩子的终身?还有如何做才能赢的孩子的心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呢,我想让家长们明确两个概念:什么叫赢了孩子,什么叫赢得孩子。
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尊严,以尊重的态度孩子对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我们很多父母在家里做的事就是为了赢了孩子。为了让孩子完全按照他的想法和节奏来做事,不惜用批评、谴责、打骂、逼孩子承认错误的方式赢了孩子。
但事实是:你要赢,孩子就一定会输。当你习惯做一个赢家,孩子就一定会习惯做一个输家。
而且在赢了孩子的过程中,要么会造成孩子的反叛,要么会让孩子变成一个“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认可的人”。结果导致孩子自我价值感的严重损伤。
所以说,在与孩子的斗争中没有赢家。
如何管教孩子、如何爱孩子真的是需要学习的。父母的学习和改变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那么如何赢得孩子的尊重和合作呢?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和孩子之间是爱的关系,有什么事都可以问自己的父母。
赢得孩子的方法是同理心和倾听。当孩子表现出错误的习惯时,能够理解孩子的感受,表达出对孩子同情,并关注于解决问题。
如果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孩子会觉得特别的暖心。比如说,妈妈小时候也犯过这样的错,妈妈也曾经把东西打碎过。
把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当做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当做一个谴责的机会。
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想法?让孩子学会吃一堑长一智,从犯错中收获经验,收获与人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说大人应该教孩子把犯错误当然学习的大好时机。允许孩子经历失败,并学会在出现问题时,学会如何自己解决问题。让孩子对自己有好的自我认定,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一个自尊水平高的孩子才会是一个自信的孩子,才会是一个自律的孩子。
最后请问家长一个问题:你是愿意赢了孩子,还是愿意赢得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