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又是写作平台的提现日,看到银行卡的数字到了一千元,钟莉抽个空就到银行存了定期。
先生夏志远半开玩笑半调侃:“咱家还缺你那仨瓜俩枣?每天把自己搞得苦哈哈的?原来开荒你说为了挣钱,考育儿嫂证说是为了将来带孙方便,现在图个啥?”
“图个心安理得,让自己不孤单!”钟莉没有过多的解释,又开始干自己喜欢又擅长的事。
思绪被夏志远搅乱,往事悠悠,钟莉迷上眼睛往事就像过电影一样在眼前浮现。
01
钟莉出生在江边一个普通的小村庄里,她是家中老大,从小就是父母的帮手,带弟弟和妹妹,还去地里干农活,但她还有个爱好特别喜欢看书。那时候物资匮乏精神同样匮乏,钟莉能阅读的书籍不多,除了课本,还有隔壁老爷爷家残缺不全的藏书,钟莉都乐此不彼。
有时候为了顺利能借到书,钟莉还主动帮隔壁老爷爷家干农活,老爷爷看她实在喜欢这些书,索性让她自己挑选,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整个小学阶段,那些看懂的、看不懂的书,钟莉几乎过了一遍。
看书多钟莉的作文常常被当成范文在全班阅读,有作文竞赛的活动老师首先想到的是钟莉。有一次作文竞赛钟莉拿到了二等奖,奖励了2元钱,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代课老师的工资只有5元。
“奖金是你挣回来的,就到镇上买自己需要的东西。”母亲终于大方一次,内心希望钟莉扯一块花布做件衣服。
让全家人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带钟莉到镇上后,她直接冲进新华书店,花一元钱买了一本新华字典,剩余的全部买成画书,《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上甘岭》等应有尽有。
父亲帮助钟莉背着半口袋书回家,早就饿得前心贴后心,母亲忍不住抱怨:“怎么着也要买个烧饼充饥,不过是八分钱,从两块钱里拿出八分钱有那么难?”
弟弟和妹妹原以为钟莉从镇上赶集回来怎么着也会带糖果,一毛钱就能买8块水果糖,看到半口袋书多少有点失望,后来想想能有画书看也行,总比啥都没有强。
第一次尝到读书变现的喜悦,钟莉的业余时间除了干家务就是看书,小学毕业顺利考上了镇上的重点初中,这三年稳扎稳打原以为能考上中师毕业就当个老师,可是当年整个小镇只有4个中师名额,无奈之下钟莉只能去上县高中。
尽管钟莉高中三年如此刻苦学习,在高考录取率极低的年代里,钟莉还是落榜了,别说自费读大学,复读家里的经济条件也跟不上。
好在钟莉英语不错,后来被村里的学校聘为英语老师,无论如何有一份工资收入,家里的经济负担会小一点。
钟莉兢兢业业干工作,原以为努力取得成绩就能有转正的机会,没想到三年之后更大的打击袭来:民办老师通过考试可以有转正的的机会,而代课老师统一清退。
怎么办?怎么办?接下来怎么办?
02
就在钟莉手足无措的情况下,她能选择的就是:要么回乡务农,要么外出打工。
远在西北随军定居的姑姑听说了钟莉的遭遇,就写信让钟莉到西北寻找机会。
尽管钟莉当过英语老师但没有文凭,她只能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当产业工人,工作两年后,在姑姑老姐妹的介绍下,钟莉和在基层单位开拖拉机的夏志远走在一起。
婚后钟莉把家安在基层,她也从皮革厂调到下面承包土地,好在西北气候寒冷,只能种植一季作物,要么青稞和土豆,要么钟大麦,冬天有大把的时间休息。
别的女职工在家织毛衣、打麻将、作鞋子之类,钟莉用下脚料养猪、陪伴儿子、依然不舍英语。
家庭经济略微好转,钟莉就参加了英语自学考试,三年的时间里,钟莉就像个旋转的陀螺,既要管理土地、做家务;又要在家复习功课。欣慰的是夏志远不忙的时候就到父母家接送孩子,不耽误钟莉的学习计划。
看到钟莉格格不入,也不怎么和同事来往,他们私下忍不住蛐蛐:“看书再多又怎么样”“还不是和我们一样种地”“就她清高”
面对这些闲言碎语钟莉从来不解释,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委屈、计划和向往都写在日记里,文字就成了她的心灵树洞。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总场要在山南建设一个开发区,首要目标就是开垦皇帝,而夏志远这个拖拉机手自然而然就被调到开发区,钟莉也被调过去。
开发区年轻人居多,除了医院、机关、还有幼儿园,钟莉就被安排在幼儿园工作,同时学校也和幼儿园衔接,大班毕业直接升入小学,钟莉的儿子就是第一批一年级的学生。
当时的教学安排小学三年级就要开英语课,学校公开招聘英语老师,无奈开发区还在建设中,离市区80公里,到总部也有40公里,看不到希望,英语老师迟迟没有到位。
这时候已经拿到英语专科毕业证的钟莉自告奋勇应聘,很快就上岗,自己热爱的英语终于派上了用场,那一刻钟莉留下了欣慰的眼泪。因为热爱,又想做出点成绩,钟莉在工作中投入极大热情,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儿子成了她的小跟班,也是练习口语的合作伙伴。
03
钟莉和夏志远当时都拿死工资,家乡的弟弟和妹妹都相继成家,父母也慢慢老去,就只能靠那些些土地艰难度日,钟莉只能从工资里挤出一点钱回馈父母,自己小家庭的日子也过得苦哈哈的。
开发区只有小学,初中就要到总场的中学,条件好的也能到市里就读,儿子要是到总场读初中,钟莉不希望儿子住校,在总场买住房势在必行,钱从哪里来?
当时开发区开荒已经初具规模,农工们承包土地种植葡萄和棉花,也鼓励个人开荒。
钟莉突然像发现了新大陆,就和夏志远商量:“开发区初具规模,以后你的工作量就不大,也只有开春和秋收季节性干活,索性你也承包一份土地,有时间咱也开点荒地。”
两口子的想法不谋而合,夏志远承包了30亩棉花地,又开荒种植10亩地的葡萄,这两种作物都非常费人力。
田间管理时主要重活都是夏志远干,钟莉几乎承担了所有家务和辅导儿子学习,星期天那些老师要么回总部,要么回城里休息,钟莉安顿好儿子,戴上头巾和口罩和夏志远奋斗在田间地头。
暑假里正是管理土地最忙碌的季节,有的家长顾不上管孩子,就和钟莉商量:“钟老师,请你帮个忙,让我家孩子到你家学习,不懂的帮我们辅导一下,地里有忙不开的事,我们也能帮忙。”
辅导孩子们写作业,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有什么难的?钟莉家每天都有几个孩子过来写作。为了辅导方面,钟莉把孩子们分成上午班和下午班,还不耽误自己正常午休,最主要的是家里的农活一点也不耽误。
为了儿子将来到总部上初中考虑,钟莉继续提升学历,报考了省城的英语本科函授班,学制两年。网络发达函授不用像以前那样到学校上课,只需要在网络上完成课时,到时候统一参加考试就行。这样的安排,对钟莉的生活影响不大,无非平时调整好时间就好。
农业相对不太稳定,而钟莉家一份固定工资和承包土地相结合,就是当地的最佳组合。
儿子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钟莉和夏志远已经全款在总部购买了一套三居室,有单位补贴,总价并不高,装修相对简单,对钟莉家的经济压力并不大。
等到儿子顺利升入初中,鉴于钟莉平时的教学成绩以及主动提升学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比刚毕业的大学生更具有教学优势,就这样钟莉顺利调到初中部继续教学。
04
自己儿子上学住宿问题解决了,儿子同学的家长又和钟莉商量:“我家小豪自觉性比较差,我担心住校他更不自觉,我想……麻烦你让我儿子住你家,平时在学校食堂吃饭也行,就是晚上你能监督着……”
家里多一个人肯定多一份麻烦,这个道理钟莉不会不明白,可是夏志远那边除了一份固定土地种植棉花,开荒的葡萄地特别费事,没有人帮忙肯定忙不过来,何况农活都有季节性?
思虑片刻钟莉答应了那个家长的要求:“小豪住到家里海能和我儿子做个伴,两个小伙子一起吃饭、一起学习挺好的。”
那位家长如释负重:“我们每个月给生活费。”
“孩子能吃多少?我家夏志远忙不过来的时候,帮个忙就行了。”钟莉这样说妥妥双赢的事情,“况且房间也够住。”
就这样,钟莉平时带个儿子和同学在总部上学,周末坐通勤车回到开发区,起码能给夏志远改善生活,还能顺带收拾家里的后勤。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机更新换代,拖拉机逐渐被大马力取代,夏志远把拖拉机报废卖成废铁,专心承包土地,冬休的时候也回总部居住。
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总部离市区还有几十公里,生活也有不方便的时候,况且总部高中取消后,读高中只能去市里。在总部工作的的人目光投向市区,纷纷在市区买房,一方面方便孩子读书,周末和小长假也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钟莉也不例外,全款不可能,她就按揭一套三居室,绑定自己的工资卡还房贷,给小家庭的经济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05
一向比较听话的儿子进入初三年级迎来了叛逆期,为了不影响小豪,钟莉和儿子商量:”你冲刺中考,肯定有压力,有不方便说的话,咱们就问文字交流。”
“这个可以接受,不经过我的允许不能擅自进我房间,必须进要敲门。”儿子答应得非常痛快,“还有就是不能那我的成绩和别人比。”
钟莉郑重地点头:“我尊重你,同样尊重小豪,书房我也不进去。”
钟莉晚上不方便看电视,活动范围就只有卧室、客厅、卫生间和厨房,还有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安排?
思虑再三,钟莉在写作平台开设账号,晚上没事的时候就用文字记录生活,主要是儿子的成长,并且设置了文集《家有中学生》,每天都是鲜活的素材,根本不会断更。
不用,是不允许过度关心儿子的生活,钟莉终于有大把的时间干自己的活,报了网课系统学习自媒体写作,上课、写作业,忙得不亦乐乎。
夏志远忙完开发区的农活,回到总场休息,白天钟莉和儿子还有小豪去学校,他就收拾家务、做饭,晚上到俱乐部下象棋,几个人各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周末儿子和小豪打篮球啥的,钟莉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来不多言以免不必要的矛盾。
春节过去,夏志远回到开发区忙乎,周末小豪和儿子只能单休也不再回开发区,钟莉不刻意强求,冰箱里准备了饺子、包子和混沌,随两个小伙子自己安排。
模拟成绩出来,钟莉从班主任那里得到消息,无论好坏都遵守诺言不和儿子讨论,开过家长会儿子也是轻描淡写问一声:“感觉咋样?”
“肉眼可见你在进步!”钟莉鼓励多与指责和比较。
还别说,真的到中考来临,儿子正常发挥,成绩也在可控范围内。
按照和儿子的约定:中考成绩出来达到预期,儿子跟团出去旅行。
钟莉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事无巨细的叮嘱,只是简单一句:“保持联系。”
06
儿子读高中那几年,反而愿意和钟莉交流,平时儿子住校,周末钟莉回市里看儿子,一天的时光相当温馨,钟莉给儿子改善生活,儿子倒是关注钟莉业余写作情况,难得的和谐亲子之光。
这三年,儿子为高考奋斗,钟莉忙于工作和业余写作,时间过得相当快。
真正卸下思想包袱是儿子高考后,无论成绩怎样,都不是钟莉所能掌控的。
暑假过后,儿子去了心仪的学校,钟莉的日子趋于平静,农忙季节依然往返于总部和开发区。只是农业设施越来越配套,夏志远独自管理土地不费什么事,而钟莉的也做生涯也趋于成熟阶段,除了在账号下写短文,也在长篇小说平台上开始连载,纯粹是走流程、混脸熟,但她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转眼间儿子大学毕业留在南方发展,工作稳定后,钟莉和夏志远拿出所有积蓄给儿子首付了一套房子,儿子自己还房贷和装修。
有一年的暑假,钟莉悄默默报考了育儿师证,还让夏志远调侃一番:“你还打算做专职育儿嫂?”
“将来有孙辈咱可以帮忙,再就业也是一门手艺。”钟莉神情严肃。
“当初咱开荒种地为了多挣点钱,靠育儿嫂证将来能带孙子,你说天天苦哈哈敲电脑图个啥,就是退休你的工资也比我高好多。”夏志远根本不理解。
“经常用脑不得脑梗。”钟莉还能说什么?
钟莉内心明白,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要不是自己当初坚持参加自学考试,能有机会当开发区小学的英语老师?要不是自己主动提升学历,可能调到总部中学任教?要说靠育儿嫂证出发点为自己的孙辈,谁说不是一种谋生手段?
至于坚持写作,除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每个月稿费到账也是一笔持续的收入!有点就是底气,也是以后养老路上的奠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