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写作课》|文学语言杂谈

汪曾祺的写作课

本文重点内容有:语言的重要性;语言的标准;语言和作家气质的关系;语言对作品、或对主题的暗示性;语言基调;小说的开头或结尾;中国语言的一些特点;随时随地地学习语言。

0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3.5-1997.5.16),出生于江苏高邮,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40年,开始创作小说,受沈从文指导;历任《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参与现代京剧《芦荡火种》的改编(后易名为《沙家浜》);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以短篇小说成就最高。《受戒》《大淖记事》脍炙人口。他的作品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其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02语言的重要性

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特别是小说,它首先是语言的艺术。”

“离开语言就没有文学。” 

“语言不是外在的技巧或手段,而是作品的主题。” 

2. 语言与内容的不可分割性

“语言跟你所要表达的内容是融为一体的、不可剥离的。” 

“没有一种语言不表达内容或思想,也没有一种思想或内容不通过语言来表达。” 

3. 语言的独特性

“文学语言是在生活基础上经过加工的。” 

“不可能说‘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就像不能说‘这首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差一点’。” 

03语言的标准

1. 准确是唯一标准

“什么是好的语言,什么是差的语言,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准确。” 

“每一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作为一个作者来说,你就是要找到那个最好的说法。” 

2. 现代文学语言的趋势是简单化

“从契诃夫以后,语言越来越趋于简单、普通。” 

“用普普通通的话,人人都能说的话,但要在平淡的语言里写出味儿。” 

例:

鲁迅《高老夫子》:“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酱”字精准。 

沈从文《湘行散记》:“我就独自一人坐在灌满凉风的船仓里。”——“灌”字传神。 

04语言与作家气质的关系

1. 风格即人

  “法国理论家布封说‘风格即人’。

“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是不能勉强的。” 

2. **认识自己的气质** 

“一个作家要认识自己的气质,我属哪一种气质,哪种类型。” 

“违反自己的气质写另外一种风格的语言,那是很痛苦的事情。”(如汪曾祺被迫写“大江东去”式的样板戏) 

3. 影响作家风格的因素

“你愿意看哪一路作家的作品,你的气质就受其影响。” 

汪曾祺受影响的作家:鲁迅、沈从文、契诃夫、阿佐林、归有光(《项脊轩志》等)。 

05作品的语言基调

1. 语言基调的重要性

“写作品好比写字,不能一句一句去写,而要通篇想想,找到这篇作品的语言基调。” 

“一篇小说开头开好了,以后就会是头头是道。” 

2. 开头与结尾的艺术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稿“滁之四面皆山”,后改为“环滁皆山也”,定下基调。 

汤显祖论结尾:“煞尾”(如骏马收缰)和“度尾”(如画舫笙歌渐远)。 

06中国语言的特点

1. 象形文字与单音节

“中国语言是表意的,是象形文字。” 

“中国语言是‘单音缀’,一字一声。” 

2. 声调与音乐性

“中国语言有平上去入,高低悬殊很大,构成音乐感。” 

“写小说要研究四声,学习旧诗旧词,锻炼语感。” 

3. 对仗

“中国语言有对仗,国外没有。” 

“初学写作的同志要看古典作品(散文、诗词、散曲),培养语感。” 

07随时随地学习语言

1. 向生活学习

“一个作家应该对语言充满兴趣,到处去听听,看看有什么好语言。” 

2. 民歌与民间文学的宝藏

“民歌、乐府有很多奇想。” 

举例: 

汉代《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相教慎出入。” 

广西民歌:“石榴花开朵朵红,蝴蝶写信给蜜蜂……” 

(2025.4.15.)

阅读截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