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33年前的今天,1892年11月16日 (农历九月廿七),横跨多领域的二十世纪文化巨匠,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先生,诞生于四川乐山铜河沙湾。

蜀地文星初曜,
笔扫千军惊旧阙。
凤凰涅槃,狂飙突进,新诗破壁裂。
甲骨神思,青铜密码,史海钩沉绝。
更龙潭纵目,井冈凝睇,
丹心照,山河烨。
转瞬风云几度,
仗剑行、墨痕犹热。
渝州题石,刚柔相济,气吞仇羯。
铁翼横空,天池不羡,浩歌明灭。
问千秋功过,
才情与骨,
任世人评说。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0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甲骨学四堂之一、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14年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五四运动后投身文学,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以浪漫主义风格开创一代诗风,并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发起“创造社”。他还创作《星空》、《恢复》等诗集及《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充满主观抒情色彩。

1924年后,郭沫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0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流亡日本期间,郭沫若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古史与古文字,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开辟了史学新领域。抗战爆发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历任《救亡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1941至1943年期间创作了六部大型历史剧:《棠棣之花》(1941年)、《屈原》、《虎符》、《高渐离》(1942年)、《孔雀胆》(1942年)和《南冠草》,借古喻今呼应现实斗争。1949年08月当选为首届全国文联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推动文化科技事业,同时著有《蔡文姬》、《武则天》等剧作及《李白与杜甫》等论著,对多领域贡献卓著。1958年0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作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04月09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注:图片源于网络,若侵权告知即删
仿水龙吟·咏郭沫若。
甲骨四堂: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