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年由号“海日翁”,因曾在龙泉山寺庙读书,后人又称其为“龙山先生”。
一、应梦而生
王家祖上可以追溯到王羲之,虽然一度家道中落,但一直都是书香门第。
老子英雄儿好汉,王阳明父亲王华,不是圣贤,也似圣贤
王华出生于明英宗正统十一年。中国历史上,但凡名人出生总是有些不同的,王华也是如此。出生之前,王华祖母做了一个梦,梦见婆婆赵氏身穿绯衣, 腰佩玉带,抱着一个孩子朝她走去并告诉她:媳妇你侍奉我非常孝顺,孙媳妇侍奉我也非常孝顺,我现在把这个孩子给你们,世世代代能够荣华富贵(“世世荣华无替”)。于是孩子出生之后,取名为王华。
二、敏而好学
王华非常聪明,会说话之后,祖父王杰就经常抱着他教他读书,每次听完王华就能熟记于心,后来年龄稍长,所学都能过目不忘。
要想读书好,聪明不可少。有的人读书不仅聪明,还比我们更刻苦。王华同学就是这样。
有一次,正好赶上迎春佳日,孩子们都出去玩耍,只有王华不为所动,继续在家读书。
母亲见状便说:你不想出去玩一会吗?
老子英雄儿好汉,王阳明父亲王华,不是圣贤,也似圣贤刻苦读书
王华说:看光景哪里比得上看书?
母亲听后非常高兴。
换成别人的孩子,不用家长问就自己偷着跑出去了。
十一岁的时候,王华和乡里的塾师学习。一开始学习对句,一个月后学作诗,两个月后又学着写文章。最后私塾里面没有人的才华能赶得上他,连老师都说:到年底我就没有什么能教你了。
三、王华沉金
如果认为王华只是个用功死读书的孩子那就错了。
据记载,王华六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在河边玩耍。这时一个醉酒的人来河边洗脚,洗完脚之后便扬长而去。
然就把一个钱包掉在河边。王华见状,跑过去将钱袋打开,竟发现里面有不少金子。王华想,那醉汉酒醒后肯定会回来找钱。但是,王华又担心别人会来抢这些钱,于是他将钱袋扔进了河里。小伙伴问他扔的什么东西,王华谎称是块石头。
临近傍晚,大家准备回家,只有王华心中有事谎称肚子疼留了下来。
王华在河边一直等了好一会,得亏那醉汉喝酒没喝断片,酒醒后就找了回来。醉汉见王华在等便问他:你捡到了我的钱袋没?
王华说:捡到了。我害怕被他人抢去,给你把钱藏在水中了,你可以自己去取。(“吾恐为他人所取,为汝藏于水中。汝可自取”)
醉汉遂将钱捞出,发现分文未少非常感动,便取出一锭金子作为酬谢,让王华买糖吃。
王华笑着说:我家有钱,不缺糖吃,怎能要你的钱?。。。(“吾家岂乏果饵,而需尔金耶?”)
有种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感觉!但足见,王华不仅读书聪明,而且品德也很高尚。
四、龙泉读书
十四岁的时候,王华和数名亲友在龙泉山的一座寺庙中读书。他的朋友有不少富家子弟,这个年纪的孩子,鸡狗都嫌,无风想起三层浪,见树都要踹两脚。他们平时读书累了,就欺负一下寺庙的僧人,搞得僧人们很烦他们。
老子英雄儿好汉,王阳明父亲王华,不是圣贤,也似圣贤
苦读诗书
不知道咋回事,赶巧那一阵寺里面闹妖怪,僧人们刚好借题发挥装神弄鬼把同读的人都吓跑了,唯有王华不为所动。
僧人们为了吓跑王华,就把猪尿泡涂上石灰粉,在上面画上鼻子眼睛套在芦管上。半夜,把套在芦管上的猪尿泡从窗户穿进王华的房间,再用芦管将猪尿泡吹大。猪尿泡上面有鼻子有眼,吹起来像个鬼脸一般,很是可怕。王华见状,用小刀将其划破,继续读书。对此,大家都惊讶不已,认为王华他日的福气不可限量。
五、不近女色
王华曾经在祁阳待过一段时间。祁阳这个地方吃饭的时候有让妓女陪酒的习惯。王华对此很反感。王华待离开祁阳的时候,当地人为他送行,还偷偷将两个妓女藏在附近。送行结束,客人纷纷散去,两个妓女现身。
王华见状想找船赶紧离开,那年头打个船可没现在打车这么方便,找了半天愣是没船。换别人遇这种情况可能就借坡下驴了,结果王华同学愣是把门板给拆了,抱着门板过了河。
话说有位富豪听说王华十分有才华,就把他请到自己家来。一天晚上,王华刚准备睡觉,一个美女进了他的房间,把王华吓了一跳,忙问她是何人。
美女告诉他,自己是富豪的小妾。因为富豪没有儿子,希望和王华生子。(“欲借种于郎君耳”)
王华说:我受到主人的款待,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
美女说:这确实是主人的想法。
说着还拿出了一把扇子,扇面上写着:欲借人间种。
王华一看,果然是富豪笔迹。但是,略一思考,又写下五个大字:恐惊天上神。随后,将美女劝退。
六、侍父以孝
王华的功名之路也不是那么顺畅。从祁阳回家之后,考了几次乡试都没有成功。不过功夫不负苦心人,明宪宗成化十七年,王华终于高中状元,当年王华被授以翰林院修。
正在王华仕途蒸蒸日上之际,王华父亲去世。王华回乡后,将父亲下葬,还在父亲墓地旁边建了一间草房为父亲守墓。在墓的旁边有一个老虎的巢穴,老虎一家经常在墓边闲逛,捕食,消食,但是从来不伤害王华,还经常在小屋旁边睡大觉。大家都认为,老虎是被王华的孝心感化了。
七、教子以严
成化八年,被后世称为圣贤的王阳明出生。像所有的父亲一样,王华也是望子成龙的。后来,王华中了状元,更是觉得老子英雄儿好汉,得好好教育自己的儿子。于是,他给王阳明请了不少有名的老师,对他的管教非常严格。
王阳明的聪明劲是很随王华的,但是可并不像王华那么老实乖巧听话。王阳明从小就不是个安分的孩
王华小时候读书很专注,基本没有什么其他的不良爱好(当然,当时的人基本认为除了读圣贤书,其他都是不良爱好)。可王阳明不一样。据说王阳明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下象棋,经常因为沉迷下棋耽误功课,王华多次责备总是改不了王阳明的“毛病”。终于,王华一气之下,将王阳明的象棋扔进了河里。(也有版本是说他母亲丢的)
《哭象棋诗》
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
炮响一声天地震,象若心头为人揪。
这样的事情在这对父子之间可是比比皆是。在王阳明的心里,不知道会不会认为自己的父亲只是一个古板的读书人。
但是,当王阳明出事了之后,王华的表现大概会改变王阳明的想法。
当时大太监刘瑾专权,不少上书弹劾刘瑾的官员纷纷下狱,王阳明上书请求皇帝放人,还别出心裁骂了刘瑾,结果挨了板子还被贬到贵州龙场做招待所所长。
在去贵州的路上,王阳明跑到南京看望了父亲王华,还向王华道了歉:我意气用事,丢了功名。。。。。
这时,王阳明听到了父亲的答复:这件事情,你做得对!
如果以前王阳明觉得父亲只是个求学刻板对自己严格的读书人,那么这个时候,他会知道眼前这个老人是一个宽容的、正直的大明官员,更是一个爱护自己的父亲。
老子英雄儿好汉,王阳明父亲王华,不是圣贤,也似圣贤
嘉靖元年,王华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王阳明生于名门,家中读书氛围浓厚,经济条件也不错,成为一代圣贤,与时代环境等因素有很重要的关系。但是,谁都不能忽视的是,王家的家风以及作为父亲的王华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