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思考7
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面对以下四项现实问题,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不属于自己;
2)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
3)管理者本身处于一个“组织”之中。只有当别人能够利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算有效。
4)管理者身处一个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
作者认为,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努力去觉察外部世界,则组织内部的事务必将蒙蔽他,使他看不见真正的现实。
而以上现实问题,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也是管理者之所以存在的必要条件。
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管理者的绩效,就必须提高有效性。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问自己,我能贡献什么?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注重贡献,并懂得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在绩效和成果上,他强调责任。
有效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工作标准及其影响;②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同事和下属;③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例如会议或报告等。
可是大多数管理者重视勤奋却忽略成果。他们在意的是“应有”的权威,结果是做事没有成效。
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埋头苦干,如果老是强调自己的职权,那不论其职位有多高,也只能算是别人的“下属”。反过来说,一个重视贡献的人,一个注意对成果负责的人,即使他位卑职小,也应该算是“高层管理人员”,因为他能对整个机构的经营绩效负责。
管理者需要跳出组织内部,常问自己,我能为服务的组织和机构贡献什么?
作者认为,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之外。比如,企业机构的成果,是通过顾客产生的,企业付出的成本和努力,必须通过顾客购买其产品或服务,才能转变为收入和利润。医院的成果表现在病人身上,但病人并不是医院组织中的一分子。
组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服务于外部环境。
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因此,他会考虑自己的技能、专长、作用以及所属的部门与整个组织及组织目标的关系。
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身所属的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
一位管理者重视贡献,是人才发展最大的动力,可以帮助那些与他共事的人将眼光放得更远。
对知识工作者来说,尤其应该重视贡献。知识并有责任让别人了解自己。唯有如此,才能够使他的工作真正有所贡献。
Ps:
如果我们自问:我对组织能有什么最大的贡献?这就等于是说:“我需要怎样的自我发展,我应该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才有助于我对组织做出贡献?我应该将我的哪些优点用在我的工作上?我应为自己设定怎样的标准?”
不要被所谓职位、日常例行事务裹挟着度过一天又一天,常问自己,我能贡献什么,成效如何,是否跳出组织觉察外部环境,行动是否与愿景相符,事务例行我如何减少”熵增”、如何提高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