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理念: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的实质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我根本宗旨。
内容: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
范围:不仅适用于基础教育,而且适用于高等教育、还适用于社会教育和终身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等于平均发展嘛?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二、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改的教学观)
建立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1、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口诀:学习过人。
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潜能+进步+可塑性)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容错)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材施教)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尊重学生的想法)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启示)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搞成人化教育)
不平衡性(抓“关键期”)
互补性(扬长避短)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一)全面发展的内涵
德育体美劳
(二)全面发展的实施途径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
四、教育公正与中小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教育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共同发展
口诀:两独一发加两全。
教师观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口诀:建研放促(见盐放醋)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口诀:尊因反合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97年修订
严谨治学:
团结协作
廉洁从教
二、《中小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08年修订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勤恳敬业、乐于奉献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由高到低: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终身学习、爱国守法。
教育法律法规
一、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的权力
(一)教育教学权——最基本的职业权力
(二)科学研究权
(三)指导评价权
(四)报酬待遇权
(五)参与民主管理权
(六)进修培训权
教师的义务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是权力也是义务
提高业务水平,只是义务
学生的权利保护
一、学生的公民权
(一)人身权
1、生命权健康权,2、姓名权,3、肖像权、4、名誉权,5、荣誉权,6、隐私权,7、人身自由权,8、人格尊严。
(二)财产权
1、财产所有权,2、继承权,3、受赠权,4、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
二、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力
1、参加教育教学权,2、获得经济资助权,3、获得学业证书权、4、申诉起诉权,5、受法定年限教育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节选
第一部95年9月1日,教育的根本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