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误读减少了么?

重看了一期《圆桌派》,谈的是误读。

这个世界充满了误读。古往今来概莫如此。比如《诗经》,梁文道说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开始被误读了。列国之间来往,常引用一句《诗经》上面的话,但可能就已经不是本意了。后来历代都有对《诗经》的各种解读版本,差别都挺大,台湾的学者李辰冬甚至认为《诗经》305篇都是尹吉甫的作品。

生活中的误读更是无处不在,比如有些人外表清纯天真,但其实TA背后充满了故事;外表斯斯文文的帅哥,可能是个龌龊的渣男,等等。

误读,是人类正常沟通的一个现象。我们日常谈话,谈到某个东西或某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是含有很多歧义的,因为其中含有大量含糊性的信息,以及一些隐含信息,所以误解是常态的。

在网络时代,沟通变得无比方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拿起手机用微信等各种聊天软件沟通交流,我们还可以通过论坛、贴吧、微博等交流,年青人甚至还在游戏上交流。

美丽国总统克林顿说他小时候没有电视,大家唯一的娱乐就是跟人谈话。所以他觉得那样的时代锻炼了自己沟通交流能力,尤其是自己的会意能力特别强。

在沟通如此便利的网络时代,误读好像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可能的原因有:

1.电视、手机的影响使人类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

比如微信聊天的时候,我们一般使用文字和图片沟通为主,这时候我们是看不到对方面部的表情的,也就比较难察觉对方的情绪变化。如果表述不当,就很容易产生歧义,被对方误读,甚至造成误会,影响双方的关系。

即使以后人工智能(AI)发展到很高水平,能通人类进行正常沟通,那它也不能完全像人类一样交流。我们人类的日常交流,包含了大量情绪,以及背后隐藏的信息。而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的,他又有一套复杂的算法。人类的沟通有时候是用较少的语言,就可以让对方会意,所谓点道为止 ,这是语言的魅力。

2. 媒-体对信息的取舍不同,造成了大家对新闻事件理解的不同,甚至误读。

除了人与人沟通上的误读,还有一个产生误读的方面,就是人们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很多媒-体在报道某个新闻-事件的时候,会故意去掉不符合自身价-值-观的内容,以诱导民-众往另一个方向解读,从而对该事件造成误读。

话说回来,误读这种东西,也是人类沟通、交流、解读过程中一个有趣的现象。

马家辉讲到一件事情,他年轻的时候和老婆是同事,在他的记忆里,是他老婆追的他,因为他觉得自己当时帅气又风度翩翩。但是他的老婆却说:根本不是这样,当时我觉得你很讨厌,是你追的我,还追的穷追不舍。你看人对记忆会有很多版本,每个人都会选择性记忆自己喜欢的一部分。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我们语言有多丰富,我们的世界就有多大。据说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面有三十多种白色,因为她们生活在冰天雪地中,区分各种白色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你看语言的丰富程度可以减少很多误读。

帕瓦罗蒂唱歌,你不一定能听懂他的歌词,但你会被他的声情并茂以及他的独特声线所打动。尽管我们听不懂意大利语,但我们能欣赏他的声线。

还有相声,小品、脱口秀,经常会用一语双关来故意制造误读,从而逗乐观众。这时候的误读就变得有趣了。

所以,信息流动如此频繁的时代并没有减少误读,当然也很难说增加了误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