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打麦场

       大集体时,生产队没有脱粒机,更没有现在的联合收割机。“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每年快到麦收时,生产队安排人,开始整修打麦场。

        印象中,我们生产队的打麦场,有十亩地那么大,三边是沟,一边是堰塘,仓房在最北边。那时,都是土打麦场。每年平坦瓷实的打麦场,经过秋冬雨雪天,人禽的走动,变得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第二年麦收前就要整修。

         整修时,生产队安排几个犁地的好把式,把旧打麦场犁起来一二十公分厚,犁平犁匀,均匀地撒上短麦秸或麦糠,浇上水,然后,换上石磙碾压。石磙后带上一束压有石块的扫帚,经过几个回合的碾压和拖扫,一个平整密实,没有缝隙,不起灰尘的打麦场就修整好了。

        初夏“抢收、抢种、抢打”是农村最忙时节。收割的麦捆,车拉,人挑,运到麦场,顾不得打,而是沿着打麦场周围码成小山或高高的长条形的麦垛,成了小鸟们的喜爱的天堂。码麦垛还是有讲究的,麦穗使上,麦秸斜下,麦垛风吹不倒,还要沥雨水,不使麦穗霉烂。

         农谚道“早种三分收,晚种三分丢。”等抢种完秋作物后,才开始打麦。打麦时,社员们,从麦垛上把麦捆扒下来,解开麦腰,摊开在麦场。掌鞭的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把皮鞭甩得叭叭作响,膘满肉肥的黄牛,拉着石磙,在打麦场上欢快地奔跑碾压。压一遍后,顶着烈日,戴站草帽,肩上搭着毛巾,或头上搭块手绢,穿着朴素的男女社会员,摆成排,用桑叉把麦秸挑起来翻个身,抖落掉麦籽,平摊,再碾压,压三四遍后,把打尽的麦秸挑到麦场边,码成柴垛,分给社员们当柴烧。麦秸挑后带麦糠的麦子,用扫帚和木锨,拢成堆,等待起风时,扬场,把麦籽从麦糠分离出来。

         扬场也是个技术活,扬得麦籽麦糠分得干净,麦籽片小成堆。通常都是由种田的好把式来干。扬场时,他们戴顶草帽,双手握紧木锨,铲起一锨,迎着风头,将铲起麦子向空中扬成抛物线形,麦籽重,落在近处,麦糠轻,被风一吹,飘到远处。扬一会,用扫帚把麦籽与麦糠连接处掠一掠,使麦堆糠堆泾渭分明。扬好的麦子,装麻袋入仓。有时,白天没风,晚上有风,打上马灯扬场。幽暗穹庐似的夜晚,满天星光,马灯闪烁不定着桔黄的灯光,照在几个面孔黎黑,满脸皱纹,光着脊梁的老农身上。他们正用力地一锨锨扬场,麦籽如雨落下。几十年后,忆起这样的场景,如在眼前。当时,还有一种木作的手摇的扬麦风车,由于好坏,扬麦慢,用的不多。

        记得有年打麦子时,遇到连阴雨天,麦垛的麦子出芽,打下的麦子,磨的出面灰灰的,不好蒸熟,蒸出的馍,像青色琉璃球,吃着粘嘴,甜丝丝的。

        麦子打完后,也就进入暑天。遇到下雨,看场子的人,不让人进入打麦场,有猪羊跑到打麦场,也会赶撵。因为,秋收时,还要用打麦场,不能让人禽,在下雨时踩坏打麦场。

        遇到暑天的夜晚,打麦场开阔,野风大,人们会不约而同,拿上竹席,凉床,到打麦场纳凉睡觉。小伙伴们,就会跟着大人们,在月光下的打麦场,玩捉迷藏,打车轮转,抵虻虻牛游戏,逮萤火虫,装进玻璃瓶玩。或凑到大人们跟前,听他们聊天,聊些神狐鬼怪故事。然后,在东南风吹拂下,看着湛蓝的天鹅绒般的夜幕上,星月交相辉映,萤火虫在麦场边草丛乱飞,听着远处飘动夜雾稻田上的蛙鸣虫唱,还有小河哗哗的流淌声,不知不觉,进入甜蜜的梦乡。

        世事变幻,沧海桑田。分田到户后,曾经的打麦场,变成了耕地。一家一户都有了自己的水泥打麦场和晒场。生产队的土打麦场渐渐消失于历史的烟云深处。回首往事时,大集体时的打麦场,还会给人留下难忘的记忆,温暖滋润着游子的心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表哥发来微信图片老家今年的麦子倒伏了,表哥的微信图片下一片惊讶! “倒伏” “麦子卧铺” “?” “麦子睡觉了” ...
    雨雪菲阅读 412评论 9 3
  • 故乡的打麦场 李书田 去古城开封,晚间暂住中牟老家,黎明时分,...
    田尼阅读 549评论 0 0
  • 现在正是秋收季节,看到乡亲们下地掰玉米、摘豆子、薅花生,不由想起小时候的劳动场面。 但那时候最繁忙的应该是六月的麦...
    戚老师说阅读 1,419评论 1 18
  • 碌碡 我记事时,碌碡就默默地守在麦场边的一隅。它经历着风吹雨打,寒霜酷暑,任凭身边长满...
    A山里鹤阅读 1,700评论 19 14
  • 记忆里的麦天 时光如水悄然间就滑到了六月的中上旬,正是豫西山村麦子成熟的季节。...
    晨雨初听1979阅读 710评论 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