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素昧平生的同门师妹找工作应聘,师傅叮嘱作为“过来人”的我给点“面经”。
加了微信,对方介绍了一下自己情况,然后一口一个“姐姐”地叫起来。说自己报的××,笔试第一。几句下来,还是没有切入正题。不走运的是,说话聊天,我不喜欢绕来绕去客套敷衍,更青睐单刀直入式的发问,尤其是在这种意图彼此心知肚明的情况下,毕竟之前有师傅亲自“牵线搭桥”。
终于切入正题。确实言简意赅了,可是发问连连,问题一个接一个。语气跟前面大相径庭,祈使句超多,焦虑而急切。我尽可能地回答了她,然后聊天戛然而止,突然中断。
古语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这场对话让我感受颇多:
第一次聊天,不管对方是什么人,简洁、诚恳,大方自然就好;
切忌过多谈论自己,尤其是当对方没有问起的时候;
问问题要留给对方喘息的空间,问完要记得说“谢谢”。
……
回想起来,自己说话、做事唐突莽撞,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还少吗?
02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惜,很多东西课本上没写,读书的时候老师不教。作为年轻人的我们,需要出多少次糗,才能慢慢领悟其中的道理?需要走多少弯路,才能渐渐掌握其中的技巧?
大伯事务繁忙。每次给他打电话,第一句话总问:“大伯,下班了没,在忙吗?”
电话那边传来冷冷的回复:“什么事,你说。”
开始的时候觉得大伯好冷酷,不敢轻易打电话给他,但老妈坚决不肯传话,说自己的事自己去谈,说得清楚一些。心中一万个不乐意,却只能硬着头皮战战兢兢拨通号码,心里七上八下。后来,接受并欣赏这种直来直往,再打电话过去直接就是:“大伯,有个事要麻烦您(请教您)”。开始明白,大伯性格如此——不爱客套,求真务实。
抛开一切虚与委蛇,有事说事。也只有真正帮你的人,才有这样说话的底气。
03
听四十来岁的阿姨聊天,说起部门里九零后的人,做事不靠谱,没什么责任心,常常需要她亲自上阵。有问题不懂得主动请教,教了很多遍也学不会。总之什么都缺,包括心眼在内。
虽然阿姨话到最后不忘补了句:“你就不一样啊,年纪这么小,却这么懂事。”但一番话下来,听得我后背直冒汗。她口中的“九零后”,多多少少有自己的影子。
我清楚自己太多缺点,也干过很多不靠谱的事。
我是个脸皮超薄的人。曾因饭桌上,面对诸多长辈,没有主动站起来倒水被数落教导几句,当场掉泪。最后躲在卫生间里死活不肯出来,弄得最后一桌饭吃得尴尬无比。
什么时候,才能进退有度,举止得体,处变不惊,落落大方?
04
其实,前辈们走过的路,做过的事,犯过的错,都像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诸多不足。
哥哥姐姐们不喜欢跟长辈打交道,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年纪轻轻,血气方刚,底气不足,都爱夸奖,当面肯定。不管背后多少人指指点点,戳后脊梁。
我也很讨厌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说话的书籍。教人学会做人的同时,也是教人如何掩饰伪装。
颜值颇高的女同学曾感叹不知为什么她总是不讨人喜欢。我想,归根结底,是因为不够真诚吧。
做自己很重要,毕竟我们无法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干嘛处心积虑逢迎讨好?保持个性很重要,否则千篇一律,毫无特色。但与此同时,也要学着换位思考,姿态切勿骄矜,言语不得炫耀。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就闭嘴,谦逊一点总没错。
“静坐常思己过”,多反省自己说话做事是否有让人讨厌的地方。
05
电影《一代宗师》里有一句台词,让人印象颇深:
“你的脾气啊,就是爹年轻的时候。眼睛里只有胜负,没有人情世故。”
也许,年轻人张扬自我,解放天性之余,也要思考如何才能做到“知世故,而不世故”。外圆内方。
与人交流,话不过三句,就能基本判断这个人是否合自己胃口。有些人礼貌、热情,但就是不讨人喜欢,因为不够真诚。不是飞扬跋扈,就是低调显摆。第一次接触,就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牛逼,也许这是大家年轻时候常犯的错误之一。
归根结底,眼里只有自己。
也许,我们都曾是个令人讨厌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