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原因,米妈出差了,需要在外地呆三个月。还好,现代的科技够发达,每天晚上米妈都会和小米视频。刚开始两天,小米想妈妈,还能捧着手机和妈妈聊一会。可是没两天,他就习惯了,每天视频时也只是敷衍的说两句话,然后自顾自的看电视或玩游戏。
这下米妈可发愁了,视频时孩子不搭理她了,这可怎么办?迫不得已,米妈想了许多“妙招”。
有一天,小米在专心的搭积木,米妈一个劲的提问,希望小米来回答。
“今天又没有想妈妈?”
“晚饭吃的什么啊?”
“幼儿园老师教什么啦?”
可是小米就像没听见一样,根本不理睬。
一计不成米妈心中又生一计,她买了小米喜欢吃的零食和酸奶,然后对小米炫耀,“看妈妈吃什么呢?”
这招果然有效,小米的注意力瞬间就被吸引过来,然后哭着喊着要吃妈妈手里的东西。要知道,平时在家里,这些小食品都是违禁品。结果孩子确实是吸引过来了,而且是趴在屏幕上舔,是名副其实的舔屏啊。
米妈的行为逻辑很简单,她想孩子,想和孩子交流,这里我对米妈的无奈感到同情。但是,她的行为其实一直在打扰孩子专注的生活和游戏,特别伤害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其实是他们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注意力。
那么,家长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哪些大坑,来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呢?
第一、不要干扰孩子
家长和孩子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这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成人看来稀疏平常的事,孩子也会充满好奇心。比如孩子会好奇下水道的流水声,会特别仔细的观察蚂蚁等等。千万不要家长自我感觉没有什么,就打扰孩子的行为。
此外,很多家长打扰孩子是出于好心。比如在孩子画画时,和孩子说你画的太阳怎么是方的,要这么画。再比如在孩子玩游戏时,不断的给孩子喂水,喂水果等。其实,这些行为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孩子的注意力。
为了避免这样的打扰,家长最好在事情告一段落后在献出自己的关心。比如你可以在孩子看完一本书后再让孩子吃水果,可以在孩子画完一幅画后再点评哪里需要改进。不要想着打断孩子的行为,直接干扰,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注意力。
第二、摒弃嘈杂环境
假如你在写作,旁边的人却一直跟你说话,你会有什么感觉?肯定是嫌弃旁边的人很烦,因为你的注意力被打扰了。
我们的注意力十分宝贵,也十分娇贵,很容易被外界干扰。因此给孩子创造一个专注的环境十分必要。
我们可以禁止孩子的书房中出现电子产品,因为电子产品很容易干扰孩子的注意力。
我们要求孩子吃东西时必须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能随意乱走,更不能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这样也是为了营造孩子吃饭的专注环境。
第三、选择过多影响专注
有的家长反馈,自己的孩子没有耐心,玩玩具总是一样玩几分钟,然后就失去了兴趣。其实这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的体现。
如果你问这些家长,你给了孩子多少玩具时,就能发现问题,因为他们的孩子都是拥有很多玩具,而且他们不限制孩子去玩任何玩具。孩子面对过多的选择时,缺少明确的目标,就很难集中注意力。
所以,让孩子做任何事情,最好都给孩子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在他们还没有很多经验自己判断时,最好只给他们一种选择。
第四、太难、太简单得事都不会吸引孩子
一般孩子都会喜欢玩游戏,但是仔细想想,什么情况下是我们不愿意玩游戏呢?
就拿最经典的俄罗斯方块来说,一般人至少都能过几个关卡,因为前期的难度对于他们来说适宜,他们由浅及深的去体会游戏的乐趣。如果没有其他难度,一开始就只有超快速的难度9,估计很多人玩了一两次就会放弃这个游戏了,因为他们心理会有那种这个游戏不适合我的念头。
对于让孩子做的事,难度适宜很重要,如果过难过简单他们都很容易放弃,只有难度适宜才会吸引他们专注的完成。
第五、没有反馈,很难让孩子持久专注
孩子去做某件事,兴趣很重要,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事,他们会很自然的去做,而且表现专注。但是,想让孩子在一件事上长久抱持专注就很难了,家长可以通过及时的正向反馈,使孩子获得成就感,促使他们自发的在这件事上抱持专注力。
比如弹钢琴,很多孩子前几天都是很有兴致,但是一段枯燥的练习后,他们往往表现的兴趣缺失,练习就不那么专注了。家长不要以批评教育为主,而是应该需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即便是孩子的弹奏有明显缺点,家长也可以夸奖他们表现优异的地方,比如某个小节弹的非常棒,相信你练习更多会表现更优异。
这样的孩子总能获得正反馈,就能促进孩子的成就感,培养出他们的兴趣。就像游戏之所以吸引人,这种及时反馈作用明显。
第六、注意力时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提高的
注意力当然是可以训练的,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就是冥想。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孩子来说比较枯燥,市面上有很多刻意训练孩子注意力的书籍和方法,家长可以尝试自己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人的最宝贵财富,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好处多多。我家长应从日常生活中就避开导致孩子注意力缺失的大坑,给孩子一个真正健康成长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