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总结

若要按照康德的思想来讲的话,时间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但是我们毕竟不仅生活在独立存在的空间中,而且还生活在由人的主观构成的环境之中。正是因为有这个“环境”的存在,才会促使有的人积极上进,与此相反的是消极的阻碍作用。

假设你在一个海峡上驾驶一艘小船,突然间有另一艘小船向你靠近,你趋喊一遍那船上的人不听,再趋喊一遍那船上的人还是不听,没准第三遍你就破口大骂了。若是那艘船上没人呢?这样不论你趋喊多少遍也是没用的,即使那个船撞上了你,你也不会发脾气,因为那艘船上没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该朝着谁生气,这就是人的一大通病——我们会朝着一切有主观意识的事物发脾气,那怕他压根不是引起你生气的原因,我们发脾气的就仅仅只是因为他有生命,有主观意识,于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不如意就会在此刻被聚焦和放大地爆发出来,而这一对象往往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于是我们的家人就成为了你生气的原因的直接受气者。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去想想,既然那艘空船不会引起我们的厌恶感(那怕它已经撞上你了),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个“空船效应”去包容与自己最为亲近的家人呢?但是这都不是很重要,因为我们每一个都有一个情绪的积累和宣泄的过程,有很多时候合理的倾诉确实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好的心理状态。拥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的人,对环境能有更好的适应能力,他们基本上不会整天去怨天尤人,而是会想尽方法去面对问题的解决。

因此,在我们的生命中其实没有什么事是唯一确定的,一切的事物都在永无止境地变化中度过,我们的祖先们会用“无常”来解释这种变化,而我们面临无常的时候,却会瑟瑟发抖,仅仅只是因为对未知事物的害怕与胆怯。所以一个真正有道的人,第一个关键点就是在面临“无常”的时候不会拥有害怕的情绪,其实不仅仅是面临无常的时候,而是一切时候都不再具备害怕的秉性。由于在很多时候,我都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所以会经常感到担心与恐惧,也就是说这种面临“无常”而不害怕的精神不是简单地说我知道了或懂得就已经烙印在我们的内在世界,而是需要我们正真地去体验和历练,也就是很多修行者所谓的“修行”。其实修行不仅仅包括在参禅打坐这些被赋予宗教性质的活动上,而是穿插在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一次旅行、一次工作都是修行。但是修行的本质不在于你是怎么认为修行是什么的,而是在于你有没有意识修行的存在——有意识到修行的存在的人所做的事不一定就是他所意识到的修行;没有意识到修行存在的人所做的事也不一定不是在朝着正确的修行路上体验(至德之世不就这样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