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讲一下六淫的概念呢?
因为中医认为人跟天地是三位一体的统一体,西方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体。但东方的思维呢,要把“天、地、人”三才统一在一起,比如说《黄帝内经》中说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人体)。”对应人体三焦的治疗方法也就有了差别。比如:“上焦如雾”,“治上焦如羽”,于是可以把上焦想象成跟空中的雾露一样稀薄,治疗靶向如同羽毛轻浮于空中;再如“下焦如渎”,“治下焦如权”,下焦是跟下水道一样的,治疗时要选择味厚的中药像秤砣一样才能将药性沉降下去。同样是“清热解毒燥湿药”,黄芩能清肺热,在天;黄连尤清胃火,在人;黄柏善清下焦湿热,在地。再如,脚下有涌泉穴,肩上是肩井穴,井口在上,泉水深深。天时有四季更替,方位有东西南北。在《黄帝内经》中,《四气调神大论》和《异法方宜论》里面也都讲到,由于天时和方位的不同,气候类型的不同,导致人们的生活习惯、疾病类型和治疗方式方法也就有很大的差异,这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其中,说到天时的时候,就要说到天地之间的六种气候类型,它们代表着六种能量的输布状态,他们依次是“风、火、湿、热、燥、寒”。如果按照五运六气规定的名称就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和太阳寒水”。我们可以理解为气压(风、暑)、温度(火、寒)和湿度(燥、湿)的变化。
六气与六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六气的过度发挥,我们叫做六淫,为什么这么讲?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此地下起雨来,一个月都不停的。雨不大,但是又不停。《道德经》里面讲“暴雨不终日”,这里的雨却下起来没个完的,“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这种超出正常发挥水平的状态,古人叫做“淫”。
能够接受的欲望是正常的,但是超过一定域值的时候,我们就叫它“淫欲”。那么六淫,就是六气的各种过度发挥。六气的过度发挥与人体就会产生一个感应。比如春秋时皮肤的干涩和桑拿天时人们产生的憋闷感。每个人产生的状态感应程度不同。尤其是你这个人出生在哪一年,是风火年出生的?还是燥热年出生的?还是寒湿年出生的?在你的一生当中就会跟这样的一个气机相感应。这是毛小妹老师的研究发现。
什么叫感应呢?我们看一下《易经》里面的咸卦,咸卦上下两个卦,一个是少男,一个是少女。少男跟少女在一块儿的时候,内心戏特别多,一下子都被对方给感动了,我们说这种少男少女一见倾心的心灵接触,“通!”小鹿就跳了,我们叫做感应,这就是“咸卦”的来由。感是“咸+心”。单一的方面产生不了感应。人体的生命状态也需要与“大自然”相互感应。
由此,我们便有必要好好研究一下“六气”和“六淫”了。
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什么意思呢?就是风病一般都会伴随着其他的疾病出现,比如说风跟湿夹,风跟火夹等等。那再呢,风邪发病的状况比较骤烈,中风、抽搐这些的都是非常骤烈的。第二个呢,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邪分阴邪和阳邪,风邪呢,因为它能动,所以它属于阳邪。其性开泄,就是风邪一来了以后,这人的汗就开始没完了,人就被打开了。比较好的东西就被抽离出来,抽风,就这样一个状态。腿抽筋,很多时候是因为血液和肌肉中缺钙。
“风邪易袭阳位”,就是说风邪善于往上走。在人体所有的经络当中,所有的阳经都能上头,所有的阴经都不能上头,唯独厥阴肝经,它是可以上头的,所以我们说的“怒发冲冠”,人一生气,呯!那个气就能顶到头顶上去,让人感觉要气炸了脑袋一样的头痛,就是风邪,内风。另外,风善形而数变,什么意思呢?就是风邪发病,有时善于走窜,比如风疹,就跟风一样,一会儿窜在这儿痒,一会窜到那儿痒。
最近到了五之气,厥阴风木为客气了,这个时候秋行春令,本来秋天应该降的,但这时候客气又升上去了,所以最近这一类的皮肤病、大汗淋漓的,还有中风的前兆病人就特别多了。我发了个小视频,你们跟着做,伸出手来手会抖的,都要小心一点,这可能是中风的先兆,包括左脸逐渐变小的,这些都要提早去干预,最好就去针灸。风疹,长期的过敏性的皮炎或者皮疹的,可以在四个穴位放血:血海、膈俞、尺泽、委中,都是可以放血的地方,艾灸风池、风市、肺俞、膈俞。但是一旦你发现有这类的疾病,还是尽早就医,因为风为百病之长。
如果我们要给风邪一个比喻,风邪类似于看不见的烟囱,里面的暗流涌动。
寒邪
顾名思义,寒邪是一个阴邪,所以它一般不走窜,它在哪儿冷就是在哪儿冷,所以给我们艾灸提出来很好的一个方式。你去看你的腹部也好、背部也好,尤其有些女士带脉附近,总感觉这个地方很凉,还有肩膀、膝盖、手肘也是很凉的。可以去拔罐,可以去艾灸,
凡是你看那些总是手脚冰凉的人,一般都不喜欢运动,运动是能加快血液流动的。寒是阴邪,易伤阳气,这个人的阳气就振奋不起来了,总是萎靡的状态,被压制下来了。我们要告诉他:“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第二个呢,寒性凝滞主痛。当我们摸到大冰块儿时间长了以后,你手除了感觉到凉以外,还有一个很痛的感觉,就是寒性的东西一般都会带来疼痛,这比如说我们被寒风拍着了以后的身痛、骨节疼痛,这就是寒邪对我们的影响。除了冷饭,会胃痛等等。
你比如说到冬天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把后腰冷到了,你就感觉那个肾是在抽搐的一个状态,那个地方就空掉了,总是很冷很冷,很空很空,很紧很紧,很抽很抽的这样一个状态,这就是寒邪主的一个收引的状态,它主收引。第三个,它是阴邪的,所以它具有收缩、牵引、痉挛的特点,它容易带给人一个疲倦的一个感觉,这是寒邪。
有些人那到冬天容易抽筋儿就是因为太冷了,血液循环不畅,钙的吸收也出现问题了,你见到夏天抽筋儿了吗?一般都是冬天抽筋,就是寒邪主收引、主牵引,主收缩、牵引、挛急的这样一个特点,如果说是艾灸的话呢,我们一般配穴有身柱、大椎、命门、脾俞,然后还有关元和神阙、中脘这一类型的,就是在任督二脉中心的这些穴位,尤其是至阳穴。为什么有至阳穴和至阴穴?过去人在农田劳作的时候总是弯着腰,此时人的最高点的那个地方恰好就是至阳穴,那个时候是离太阳最近的一个穴位,这个穴位的疏通,对人体的振奋阳气是带有非常的好处的。还有一个手腕上的阳池穴。阳池穴得到热量可以输布到三焦,这是《针灸针髓》里代田文志氏老师善用的穴位。膝关节冷的时候,你可以灸两个膝眼,反过来灸委中,委阳。这些穴位都特别好。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你哪儿冷就灸哪,这里说的是一个冰箱型体质。
寒是阴邪,易伤阳气。
寒主凝滞主痛。
寒主收引、痉挛。
暑邪 热+湿
暑邪这个大家知道,它蒸笼型的体质,湿加热,一般的我们可以讲它是一种湿热,尤其是在南方,湿热体质的人足太阴脾经的运化功能失调,小腿内侧足太阴脾经上都可以摸到湿结。然后我们讲到暑邪呢,中暑就产生在这个时候,学生会有暑假。暑邪会引起流汗。暑也属于阳邪,其性炎热,热相特别明显。热性升散,最容易伤津耗气,你看这个人中暑了,又热,然后又蒸腾他体内的津液,需要大量的补充水分,这就是他当时的一个伤津、耗气,又伤阴又伤阳的这么一个状态。暑邪易泛头目,内扰心神。
我们说暑必兼湿。阳潜入于阴,我们叫做寐,睡觉的时候阳气、卫气进入到营气之下的时候,就是内流到脏腑的时候,人要睡觉了。阳加阴就是汗,阳气逼迫阴液出来的过程就叫做出汗。所以这两天我们就有点这个状态,就是本来呢,随着降,就是我们说这个秋天的时候让我们能够降气的,都把人身的气往下去降的时候呢,反而厥阴风木又飘起来了,不让这个阳气沉降下去,它在阴气之间又干上架了,所以呢阳气推着阴气外出,尤其是我们的身体对应这个时间比较有感应的人就大汗淋漓。
毛小妹老师推荐的食疗方是黄芪小米粥加醋。黄芪补气。醋是酸的,主收。
暑邪就是我们说的这种蒸笼型的人格,一般在南方有。
湿邪
湿邪,我们比作烂河床体质。河里的水位不高了,底下又都是淤泥,游泳游不了,养鱼养不了,河沟都臭了,它是这样一个体质。湿邪是阴邪,这个水是不动的水,具有不正常的水液代谢,最容易伤阳气,阻滞气机,因为它不动了。河流里边的水虚有两种形式,第一种的虚河沟里没水了,河床已经干了。第二种的因为瘀,挡住了正常水液的流动,这个也会出现虚,就是因为瘀而产生的虚。舌下有两根紫黑的青筋的,小腿静脉曲张的,都是血瘀之象。可以用三七粉。湿性重浊,湿邪会产生一些沉重的、秽浊的症状,比如说痹症,淋症一类,湿邪一路沉到你的泌尿系统。当然了,湿邪也会表现在脸上,比如说这种过分的青春痘儿,油脂过旺分泌等等。
我们说湿性是粘滞的,总是油懵懵的一个停滞在那儿。一般这种病呢,一点时间还治不好,它的病程比较缠绵,容易反复发作,为什么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就在这儿了。寒邪灸一灸就热了,湿邪重的人如果自己艾灸,也许会越灸越麻烦。湿邪重的人,尤其湿热之类的,一般需要就是专业老师来灸了。自主调理最好是刮小腿内侧的脾经,阴陵泉经过地机一路刮到三阴交,这叫“三皇穴”,最好是肝、肾、脾三条黄金线一起刮痧。
燥邪
燥邪就是我们说的那种总喝水,总是不解渴,总是觉得口干舌燥的,喝了水还一直不解渴,然后呢,总发脾气,尤其更年期就有这种症状,还有肾阴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症状。肾经也是经过咽喉的。糖尿病人出现了消渴的症状也是这样的。一个燥邪的症状,人会表现出来情志上的不太稳定,郁燥啊,或是狂躁等等这些的症状。它是燥邪,容易伤津液,就是说你怎么喝水都不行,所以如果给他一个比喻的话呢,他是沙漠体质,沙漠就是很热,但是下点雨就没了。它会干涩,干燥涩滞。燥型是阳邪,容易伤到阴津,诸涩、枯、涸皆属于燥。比如感觉到眼睛的干燥,头发的干枯等。头发是血之余,血液没有了营养,头发自然干枯分叉。中医治本,用好的洗发水营养素是治标,你选哪个?燥胜则干,就会伤这个阴津,损伤津液,尤其是损伤津液的两种量,一个是容积,一个是溶质,水液不但减少了,血中的精华也随之衰减。燥邪最容易伤的是肺,我们讲肺为娇脏,特别容易受到干燥气候的影响,尤其是在干燥的秋天,就是现在。肺燥可以吃点秋梨膏。燥邪盛的人是一个沙漠体质。
火邪热邪
刚把火邪跟热邪放到一起,因为都差不多,火是阳邪,其性上行。他有一个翻灼上延、发病急速、传变较快的一个特点,我们感冒稍微不治,立马就传遍到下一个状态了,一般那种风热感冒就是这样的。温病派所擅长治疗的流感就是这样,推荐大家看一个电影,讲温病名医吴又可的《大明劫》。火邪最易伤阴津耗气,因为热为阳邪,热会破阴津外出,气随津脱。热邪一进来,就把水液给逼出去了,水液里面自然都有气在里面,所以的水液、津液跟气都会被热邪蒸出去,这人整个一个脱相。
火热之邪最容易生风动血,林子一着火,如果再刮风,火借风势,风借火威,立马风火相煽,会造成这种肝风内动,血热破行的这样一个状态,比如说中风都伴有热相,还有一个小孩儿的高热,这种惊厥高热的一个状态都会有抽搐的症状。再有一个,火邪易致肿疡。火热外攻,攻到皮肤表面的时候,可能变现为恶疮,就是这样。
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就是六气过度发挥或者与某些特异体质的人想感应产生的体质,我们说过人体分三种体质,风火、燥热、寒湿,这三种体质跟气候有直接对应的频率关系。六气更迭或主客之气相争的时候,有一类人主动就表现出来相应疾病,这是一种波频共振的状态。所以,当你知道自己的体质时,到这个时间里面主动防范一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