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小说连载‖爱在林海深处26
+11
带着从档案和亲历者口中挖掘出的厚重素材,苏晓和同事们投入了《青龙山林场教育志》及配套纪实专题片的紧张撰写与制作。
她执笔的核心篇章,题目定为《林海年轮:三代守望者的爱与痛》。
文稿的最后,她这样写道:
“……翻阅泛黄的考勤表,凝视那口沉默的铁钟,摩挲一根褪色的红头绳……我们触摸到的,是青龙山林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教育血脉。它始于叶茂松作为开拓者的奠基,承于秦书豪在屈辱与困顿中的孤灯守望,历经叶绒花以生命为代价的惨烈抗争与警示,最终在秦叶岚、陆文举夫妇手中,在周伟平、李秀英这样的普通坚守者臂弯里,完成了从挣扎求存到扎根开花的蜕变。这血脉里流淌的,是林业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质朴忠诚,是教育者‘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无声大爱,更是在时代变迁的夹缝中,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交织碰撞出的深沉回响——有牺牲的悲怆,有坚守的孤勇,有代际的误解与和解,最终都化作了滋养这片林海、照亮未来之路的深沉养分。他们的爱与痛,如同老松树的年轮,深深镌刻在青龙山的记忆里,无声诉说着何为奉献,何为传承,何为在命运的幽谷中,依然选择点燃微光、照亮他人的不朽精神。”
+12
专题片拍摄的最后阶段,摄制组重返青龙山。曾经的低矮校舍已被一座崭新的、白墙蓝瓦的现代化小学取代,现代化的教学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唯有操场边缘,特意保留并精心维护的那棵虬枝盘结的老松树,以及树上悬挂的那口作为文物被妥善保存下来的斑驳铁钟,无言地诉说着过往的沧桑。
秦叶岚和陆文举早已调往县城中学,闻讯也特意赶回。
站在老松树下,秦叶岚已是鬓角染霜。
她仰头望着树冠,目光沉静。陆文举轻轻揽着她的肩。
当摄制组请她对着镜头,为这段跨越三代的历史做一个注脚时,秦叶岚沉默了片刻,从随身的包里,缓缓取出一个用素净手帕包裹的小包。
+13
她一层层打开,手帕中央,静静地躺着一本深蓝色硬壳塑料封皮的旧笔记本——那是她父亲秦书豪的备课笔记。
她翻到其中一页,指着那片早已枯槁、颜色灰败却依旧能看出曾是一小片红布的痕迹,又翻到笔记本最后的空白页。
那里,有两行字迹。一行是秦书豪晚年颤抖却依旧努力工整的字迹:“我对不起绒花,没给她好日子。岚岚,要走出去。”
另一行,则是叶绒花在某个情绪崩溃的深夜,用几乎戳破纸背的力道写下的、带着无尽怨愤与绝望的字迹:“这该死的林子!困死了!困死了我们一辈子!”
秦叶岚的手指,久久地抚摸着母亲那力透纸背的字迹,指关节微微发白。
她抬起头,望向镜头,也仿佛望向莽莽林海深处父母安息的山坡,眼中没有泪,只有一种穿透岁月风霜的澄澈与平静。
+14
“我娘恨这林子,”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山风,“她用命告诉我,别像她一样被困死在这里。我爹呢,他一辈子没走出去,却用尽最后力气,把陆老师叫回来,想把这学校、这念想留住。”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崭新的校舍,又落回手中破旧的笔记本上,手指轻轻拂过那片残存的红布,“现在看,他们都没错。我娘用她的命,教会我别认命。我爹用他一生的坚守,教会我有些根,扎下了,就不能轻易拔起。”
她合上笔记本,如同合上一个沉重的时代。将它珍重地包好,放回包里。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留下来,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有力量、有方向地走出去。”
她看向身边的陆文举,两人目光交汇,流淌着无需言说的默契与理解。
“这林子困不死人了。它现在是孩子们的课堂,是他们的根。我们守住的,从来不是牢笼,而是火种。”
+15
风吹过老松树,新生的枝叶发出沙沙的轻响,与远处新校园里隐约传来的、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应和着。
那口沉默的铁钟,静静悬挂,像一个永恒的句点,也像一个崭新的起点。
镜头缓缓拉高,莽莽苍苍的青龙山林海在阳光下翻滚着无垠的绿浪,新校舍如同镶嵌在绿色绒毯上的一颗明珠。
山路蜿蜒,一头连接着群山的血脉,一头伸向开阔的远方。
林海深处,年轮无声,而爱与守望的故事,仍在时光里继续生长。
(终。总计约四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