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的好,助人为快乐之本。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不论快乐与否,TA必定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一个爱帮助别人的人,不仅可以收获快乐,某些时候,可能会更容易收获成功。
01、三种互动风格
在《Give and Take》(中译《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这本书中,作者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按照人们彼此交往动机和风格的不同,把人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
获取者,互利者,付出者。
为了得出,究竟哪种类型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作者对不同行业中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人做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付出者。
在学会做一个正确的付出者之前,我们需要对获取者,互利者和付出者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获取者,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那个爱占便宜,自私自利的人。这类人刚开始接触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可能是说话好听,待人和善,不过时间一久,他们就会暴露获取者的本性:想尽办法为自己谋取利益。
对待获取者,通常最好的办法是敬而远之。
大部分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其实是一个互利者。所谓互利,当然不能够仅仅理解为互相利用,这样说太过于露骨,并显得没有人情味,毕竟,我们人是具备情感的动物。
这里的互利,指的是双方都得到益处。我们经常听到的「投桃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足以说明我们习惯以互利者的身份来展开人际交往,即人对我好,我必给以回报。
付出者的形象,在我们心里有鲜明的画像:老好人。老好人总是乐于助人,习惯性对他人好,对于来自别人的求助,只要自己力所能及,必定有求必应。
这样做的结果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人们乐意与之交往,当然,坏处也比较明显,因为不懂得怎样拒绝,可能导致自身精疲力尽,如果被获取者利用,更有可能成为他人的垫脚石,最终导致失败。
老好人是一个无私的付出者,他们可能为了表面上的情面和维护自己的形象,做出有损自己利益的事情而不自知,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除了老好人这种不够聪明的类型的付出者之外,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类型,那就是自私的聪明的付出者。这里的自私指的是怀有正常的自利的动机。如果说老好人是损己利人的话,那么聪明的付出者则是利人且利己。
02、聪明的付出者怎么做
作者在书中,分别从人际关系,团队合作,评价他人及个人影响力四个方面,来分析付出者究竟是怎么做的。
第一,真诚地付出和帮助他人,会收获更多。
亚当芮福金是一名性格内向的软件工程师,但他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佳的人际关系网络构建者,因为他与640位名人和权势者建立了LinkedIn联系,这个数字超过了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
他是如何做到的?芮福金自己说,“我的网络是一点一点建立的,实际上是通过每天一点简单的举动、一些善意的行为,坚持了许多年,我心里怀着渴望,想让与我有关联的人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的付出行为遵从5分钟的帮忙原则,即“你应该愿意为了任何人,花5分钟或更少的时间做点儿什么”。
第二,寻求帮助与合作,可能更容易获得成功。
人们习惯于赞赏那些孤独的天才。但是, 现实生活中普通人是不大可能成为天才的,单打独斗也许可以给人带来成功,但是作为普通人,更有效的方式是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哪怕即使你是一个天才,你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乔治迈耶是《辛普森一家》的早期编剧,这部情景喜剧在巅峰时期的获得了27项艾美奖,其中6项都要归功于乔治。乔治能够有如此巨大成就,这与他极强的创造力有关,为什么乔治会拥有如此强大的创造力?因为团队能给他带来更多的灵感。
乔治是一个付出者,他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所以他会积极地寻求合作。付出者拒绝将互相依赖视为一种弱点。他们更愿意将互相依赖视为力量的源泉,一种整合众人技能,实现更大目标的手段。
乔治从不居功自傲,他也因此隐身幕后,这也是他能够与团队保持高效合作的原因。
第三,寻找那些有毅力、愿意为过程努力付出的人,比寻找那些有天赋的人,更重要。
传统观念和教育中,作为教师或者教练的人,总是努力寻找那些具备天赋的人,然后重点培养这些精心筛选出来的所谓的天才。然而,事实证明,这种评价选择机制,并非总是有效的。天赋和动机?到底谁决定谁呢?
斯肯德尔是一名讲授会计学的大学讲师,他通过付出者的教学方式,使得他的学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总共有超过40名学生因为在CPA考试中位列全州的前三名而得到了奖牌。
他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培养对会计学的兴趣,他的学生会更愿意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这门学科。
第四,通过无力的沟通方式来获得声望才能带来持久的影响力。
研究表明,影响他人通常来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立支配,另一种是获得声望。
戴夫沃顿是一个就业方面的法律专家,他通过一种无力的沟通方式在法庭上来和辩护律师以及陪审团来交流,正是这种沟通方式影响了陪审团的裁定,最终帮帮助他赢得官司。
所谓的无力的沟通方式,就是沟通的过程中表现出弱点、询问问题、试探性地讲话,以及寻求建议,这些做法可以为获得影响力铺平道路。
除了以上诸多好处,做一个付出者要如何避免陷阱呢?
第一,除了利他,付出者在付出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的目标和利益,否则,一味的无私付出,最终很难使付出行为持续下去。
第二,学会拒绝,太过于相信别人的结果就是有可能被别人利用,导致付出者自身的利益受损和最终的失败。
第三,采用集中固定的时间,而不是分散的时间来对他人付出,会让付出行为和结果更为高效。
03、小结
现实生活中,我们与人的交互风格并不是固定和单一的,这主要取决于我们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以及处于怎样的场合和情境。
我们对待亲人的时候,肯定是一个付出者,这里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的父母们。在对待朋友和熟人时,无论承认与否,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大多数人都是互利者,少数人可以不求回报的对他人付出,这十分难能可贵。
至于获取者,我想是没有人愿意承认的,但主观不承认不代表客观不存在,我们身边肯定会或多或少地碰到这类人,学会有效地识别获取者也是付出者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否则,被人利用还傻傻的看不清,这就不好了。
总之,做一个付出者,于己于人,都有着莫大的好处。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帮助他人也是需要一定的资本的,没人愿意求助一个籍籍无名的新人,所以在做一个聪明的付出者之前,努力提升自己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