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小人、美女和酒及炎帝族

  人所共知,“圣人”孔子多次以对举的形式谈到“君子”、“小人”。他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又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

  很多人顺其自然,望文生义,认为“君子”一定是品行高洁、志趣高尚之人。然而,只要对《论语》中107次出现的“君子”一词稍事爬梳,就会发现情况不是这样。如孔子弟子,子路,问君子尚勇吗,孔子对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显然,这里的“君子”“小人”,明摆着就是指人的社会地位而言的。只不过,在当时那个真正的阶级社会中,二者分处于不同的阶级、阶层的位置罢了。

  孔夫子还说过一些在我们后人看来颇为惊悚的话,他说:“惟女子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的这句话,一方面对于视之为圣人的人士来说,太“政治不正确”了!该话的语境和语义似乎活脱脱将女子和“小人”塑造为一种有着苦毒怨恨情感的“怨妇”。他们在人格上依附于“君子”的同时,又具有某种攻击性

  所以,许多学者、教师或者新儒家的信徒站出来为夫子辩护,充当救火队队长。他们深文奥义、歪曲事实,说夫子绝不是对弱势群体歧视云云。

  另一方面,今天的人总觉得这句话不好理解:话中“女子”“小人”应该是有同一品性的一类人,但是他们到底是在何处为同类呢?!话中又没有背景交代,让人如堕五里雾中,云里雾里。另外,父母对年幼的子女或者子女对老年的父母可以称得上“养”,“君子”和“女子”及“小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我想,有这种疑惑的人绝对是千千万万。笔者本人对于这句话,几十年来不得其解,也就只能是不求甚解了。

  近向,我读著名考古学家王献堂先生的代表性力作,《炎黄氏族文化考》,先生为我们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远古中国初民社会的视野。它就像雾日的阳光穿透了历史迷雾一般,使我们知道了我们先人从何而来、向何而去!也使我们能够以史为镜,知兴替、明得失,在真光智慧的指引下,不以未来为畏途,勇敢走向美好的未来。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  

  王先生给我们提供的看远古社会的视野,是清晰化了的以炎黄二族为中国中远古时期主要民族的一种观察角度。王先生以其渊博的知识,径直断言几千年的华夷之辨其实就是根源于黄帝族,即华夏族,对炎帝族的“大防”。华夷之辨,其实质为华夷之界、种族之墙

  当然,对于孔夫子上述带出千古公案的讲话语录,王先生的文字一如明镜高悬的判官,写得明明白白、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王献堂先生如何看待孔子时代的“君子”“小人”以及“女子”这几种角色?真相到底是什么?!

  其实,真相往往很简单直接!原来,“小人”就是炎帝族中被黄帝族奴役的炎族。因为他们较黄帝族为矮小,所以被称为“小人”。而黄帝族,自称“华夏”,“华”和“夏”都可以训为“大”,有“大”之义。

  华夏族,身躯较炎帝族高大,以高大雄壮为美。周代称有地位的男子为“大人”、“大夫”、“大丈夫”、“丈夫”、“丈人”等等,正是当时以高大为美的社会潮流的反映。丈夫者,身高及丈者也。邹忌修八尺有余,他自己也以为荣、以为美。而晏子等人五短身材,不免为世所讥。

  晏子之所以矮小,是否正因为他是地地道道的土著齐人呢?齐地,正是东夷之地,而东夷为炎族

  中原诸夏,既以高大为美,也就卑视、疾恶矮小身躯之人,称为“小人”、“小民”、“细民”,视之为琐屑。

  何以知炎帝族为“小人”?这还得从中国历史上的夷夏之防,或曰夷夏之辨谈起。夷夏之辨又称华夷之辨

  中国历史上的夷夏之辨大致有三个衡量标准:血统标准、地缘标准,以及以衣饰、礼仪等为区分的文化衡量标准。

  而上述三个尺度中,血统血缘的标准是根源性的标准。其他两个衡量标准都来自于和附属于它。

  而夷夏之辨的血缘标准就是黄帝族和炎帝族族属之不同。王先生以古文献、古文字语言等为佐证,简单扼要指明如下的事实:中国古代的民族绝大部分都源自于炎黄二族。而中国自古的华夷之界,就是炎黄二族之界。

  震旦神壤,邹衍所谓“赤县神州”者。炎帝赤帝赤县即赤帝之县,而神州为炎帝神农之州。是故,炎帝族为九州十二域原始土著之住民。

  炎帝族人口繁衍众多,《尚书·周书·泰誓中》说“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即指商纣王治下炎裔东夷人口众多。

  夷者,非我黄帝族之族类也。黄帝为神州大地之后起者、外来者。黄帝族为了与炎帝族争夺水草丰美的黄河流域,拉开了旷日持久的炎黄战争的帷幕。据说,在炎黄战争以前,炎帝族在中国安享了几千年的和平。

  最终,“征服者”黄帝得其志,黄帝族胜出。

  而炎帝族人中驯服者,不少就此融入黄帝族,为其所同化。当然,炎裔中不少人在千年炎黄之争中成为了黄帝族的战俘,他们中不少人成为了奴隶。

  炎帝族中的不愿屈服和同化的强项者,则被黄帝族驱离黄河流域一带。其在东者,则日驱而东,为东夷;其在西者,则日驱而西,为西戎、氐羌;在北者,则为狄貊;在南者,为南蛮。

  黄帝族人称其为四夷,所谓东夷、西戎、北狄、南蛮者也。其总称为“”,而在唐尧、虞舜以前,又称为“邾娄”。邾娄和夷,皆为四方之夷的总名。

  黄帝战胜炎帝,黄帝族遂成为了中原黄河流域的主人。五帝及夏、商、周三代,据说都是黄帝直系后裔及其政权。

  神州大地于是乎出现了华夏居中,而四夷即炎裔四周环伺的态势。


人文始祖、征服者“黄帝”

  据史书和古文献记载,四夷中除东夷外,都曾起而与黄帝族抗争。因此之故,黄帝族人目东夷为“君子国

  东夷之为“君子国”,大概肇因于东夷先民之良善吧。当炎帝神农的族人蚩尤大战黄帝时,末代炎帝姜榆罔已经屈服。在“三年九战”终于打败蚩尤后,黄帝将蚩尤之属和炎帝姜榆罔之属,区别对待。史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

  邹屠之地,即今山东邹城市境内,春秋时为邾子国

  据王献堂先生的观点,这即为后世发配充军之滥觞。黄帝族对炎帝族的斗争,已经不再只是以战争为唯一的手段,而有多种分化、羁縻、怀柔之术。

  而婚姻就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怀柔之术。如黄帝十三妃、帝喾四妃中不少都是炎裔,尤其帝喾四妃,姜嫄简狄等四妃竟然俱出于炎裔。所以,王先生说“君主如此,平民可知,以婚姻之好,平二族之怨,此又一术也”

  只不过,炎黄二族初期之通婚,恐怕不全是你情我愿、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亦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战争和劫夺也是一种主要的形式。几十年前笔者的家乡就不时有这种婚姻,而王献堂先生的老家也时常如此。王先生认为近世之“抢婚”,正是远古黄帝族抢婚之流俗。所以,黄先生字婚姻为“昏姻”,因为抢劫时常于黄昏发生之故。

  而结婚古称为娶,也因为是“取”之故也。取来之后,匆匆于黄昏举行所谓的昏礼。所以,王先生说,古时本没有什么婚姻。

  黄帝族人为什么偏爱以夷人,即邾娄族之女为自己的另一半?!因其楚楚动人、娇好可爱也。炎族多美女。何以见得?

  美女为“”,“姝”为美女。说文解字释“姝”:“好也。从女朱声。昌朱切”。清段玉裁为“姝”做注曰:“好也。邶风传曰,姝,美色也。”

  王献堂先生以为,“姝”,朱声,朱即“邾娄”之邾。邾娄之女子美丽,所以造为姝字,发声与“邾”同。

  上文说到黄帝之华夏族鄙视炎帝族为“小人”,何以为证?!中文中,矮之极致为侏儒。侏儒,王献堂先生认为,也是因为夷人既邾娄人较为矮小,所以造出之字。

  炎裔“小人”不是他们同族的“侏儒”。但是,他们因为较为矮小,而且又是战败之族,所以为周围的黄族鄙视,看作“小民”“细民”。

  因此,孔子时代的“小人”,其实为炎帝族中被征服,供黄帝族驱驰的炎裔奴隶。

  在劫夺炎裔美女时,因为美女往往有其族人在黄昏同行,所以也会扑捉到男子和并不妍丽的女子。这些炎族人于是成为了供“驱驰”“奔走”之仆役。他们中有些人成为了伶人,而侏儒则成为搏人一笑的小丑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原来孔子时代的“女子”和“小人”都是被压迫的炎裔。他们往往和“君子”同属于一个封建领主,或者他们就是属于“君子”。而“君子”一般是黄帝裔的“大人”。

  所以,孔子时代的“小人”并不是失德者,他因为人类的纷争、仇杀而成为时代的弃儿。“小人”有其生理和种族特征,但是,本质上,是政治迫害、社会不公等人为社会因素强化、叠加的社会烙印。

  其他黄族社会中的炎裔弱势群体,本文中的“女子”“侏儒”等角色也是如此。

  《孔子家语·相鲁》一文,可能是最集中、最戏剧性反映当时夷夏复杂关系的古文献之一。当时孔子摄行鲁相,辅助鲁定公。齐鲁两国,都是周王朝的主要诸侯国。

  鲁为周公旦的封国,虽然国家不大,但周礼尽在鲁,鲁为周班,是周王朝在诸侯中的喉舌。 

  而姜太公为齐国之始祖,虽为东夷之人炎帝之族,已投身华夏族的周王朝。所以,齐国虽然是在自己族人中封邦建国、管理自己的族人,仍然须时时不忘自己权柄所出,以尊王攘夷、藩屏周室为职志。

  鲁国和齐国一样,虽然受封于周王室,在建国之时必定带来不少“国人”远赴东夷之地,然而它的主要人民还是作为东夷土著的炎帝族。

  齐国为大国,其君主本为姜姓夷人,但是受封为周之诸侯,必定带来不少忠于周王室的“国人”,所以它仍时时受周之掣肘。“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就是服从周礼的孔子这一唐僧加诸齐国孙行者的紧箍咒。

  笔者在拙著《“支那”新解》中谈到齐国和鲁国就国后,向周王室报政的情形。齐国五个月就可以向周的统治者汇报情况,而周公长子伯禽却需要三年。这种情形,应该和姜太公吕尚本为夷人有莫大关系。大概齐国统治者和人民,其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从而隔阂较少之故。而为周之“班长”的鲁国君主,标榜周礼,与炎族文教扞格不入,君主和人民如何能融洽为一?!

  后齐为大国,而鲁国僻小,恐与齐鲁社会之民族关系直接正相关。而鲁后竟为楚国所灭,恐怕也和鲁国本地炎帝族底层人民偏爱同为炎裔的楚国有关。楚国,正是不服周的强项者。

 因此,我们在探讨春秋战国何国因何为大国时,须臾不可忘记民族人心之向背。应该说,楚国之所以成为春秋战国时的第一大国,民族因素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

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作者,认为吴国之人恐与楚国人为同一荆蛮族,有《史记·吴太伯世家》为证。所以,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而楚国却能做到,并广地至山东“泗上”。

言归正传,上文说到孔夫子相鲁定公,会盟于夹谷。齐侯欲以莱人(夷人)示威鲁定公。后来,孔子祭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大旗后,齐侯一再让步,先是令莱人退场,后又摄于孔子威逼,听凭右司马斩杀侏儒。场面十分惊悚、残忍。“于是,斩侏儒,首足异处”。

齐鲁夹谷会盟,有三方势力,即鲁国、亦夷亦夏的齐国和受齐国利用的“莱夷”。而齐人招来的歌舞之人,炎裔的俳优侏儒,无非起兴娱乐。他们并不是一方政治势力,也不能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他们只是被动参与者。也许在这种场合出现,有点不伦不类,毕竟无碍大局,竟然因为孔子紧绷的“夷夏之防”的神经而导致被诛,真是无辜。

据王献堂先生的高见,汉字中的夷灭、夷平、诛杀等词汇,即一切有毁灭、杀害意思的词都源于夷或者邾娄这一黄帝族对炎帝族的族称。而炎帝族身材较矮小,族称邾娄又可以训为短小、懦弱、愚昧、残疾之意。侏儒、伛偻、粗鲁、拙见等即由此而来。

当然,美丽美好的词汇如姝、婤、婡、媛等也多由炎族氏名而来。

细心的读者会说,你的酒呢?我只能说,谦卑的氏族大酋炎帝神农氏因天降嘉禾,播植五谷。炎帝在嘉禾教民耕种,粮食丰收了,酒在其中矣。

佳酿,酒,据说确是炎裔的发明。史载,仪狄造酒。仪狄,仪狄之人。仪族,又可以称为义、我、史书正名为䍲,炎族支系,为炎族游牧时期嬴奄族系一支。

我们今天评价孔子、黄帝这样的圣人、人文始祖,应该尽可能将他们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画卷中去审视。只有我们不遮蔽、掩盖历史真相,并且尽量采用考古、语言文字学、民俗学诸方面的新发现,去最大化还原历史真相,将“圣人”请下神坛,才能使我们成为借古鉴今的智者。

今天,炎黄早已融合为一家,炎帝、黄帝、蚩尤同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人文始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职责和誓言。魂兮归来赤县神州


    附记,限于篇幅,只能略谈炎帝和炎帝族。笔者以后对于炎黄二族的全貌,会尽量另文谈及。


参考文献:本文主要参考王献堂《炎黄氏族文化考》,齐鲁书社出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12,198评论 16 22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余生动听阅读 13,591评论 0 11
  • 可爱进取,孤独成精。努力飞翔,天堂翱翔。战争美好,孤独进取。胆大飞翔,成就辉煌。努力进取,遥望,和谐家园。可爱游走...
    赵原野阅读 7,746评论 1 1
  • 在妖界我有个名头叫胡百晓,无论是何事,只要找到胡百晓即可有解决的办法。因为是只狐狸大家以讹传讹叫我“倾城百晓”,...
    猫九0110阅读 8,612评论 7 3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