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雪山大地》这本书用一句话概括,主要讲了三代汉藏人在藏区草原奋斗不止的故事。
用几句话概括就是,强巴、苗医生等人在藏区草原,为了改变这里落后、愚昧的现状,让广大藏民过上好日子,帮他们建学校,建医院,建麻风病医疗所,办贸易公司,最后为了防止草原进一步退化沙化,引导牧民放弃原始而过度的游牧方式,退牧还草,让草原能够有空间有时间进行自我生态修复,重现草原的勃勃生机。并组织全州的移民工作,让牧区老百姓都变成城里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红利,让当地老百姓富起来、定居下来,的日子越过越好。
全书58万多字,时间跨度大概有60余年,从三年自然灾害之前一直写到本世纪20年代,也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时间点。
书中的草原,即青藏高原,不在西藏,而是在青海。我们常常会有这个误区,一提到藏族藏民就会想到西藏,其实除了西藏,在我国的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这四省都有藏区分布。比如阿来的《尘埃落定》,写的就是四川藏民的故事。
而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位于青海的藏区的故事。大概就是果洛、海南这一带。青海是个省,但是全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藏族自治州。特别是以青海湖为中心,有海南、海北、海东、海西,特别是海南,还以为是海南岛,其实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这里地广人稀,有很多无人区,像有名的可可西里就在这里的玉树州。
当然,书里阿尼玛卿州及沁多县都是一个虚构的地方,但它的原型都在青海,在青藏高原。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为我们描述了那个神秘、辽阔、丰富,充满异域风情的雪山草原。这里是藏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这里更是天地万物共同栖息生活的家园。
这本书之所以以雪山大地为名字,那是因为它们是藏族人最原始、最纯净也是最纯粹、最虔诚的自然崇拜对象。雪山代表纯净、高洁的圣山。大地也就是广阔肥沃的草原,这是藏民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哺育藏民的大地母亲。它们都是与藏民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
作者杨志军,出生在青海西宁,务过农,当过兵,上过大学,做过记者,个人经历丰富。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藏獒》。强巴、苗医生身上有他父母的影子,也是很多个支边人的缩影。书中的“我”,也就是江洋,当然也有作者的影子。
02
生活在藏区草原的人都是淳朴、简单的,甚至有些憨厚,书中以桑杰为代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一个孤儿到角巴的女婿,再到公社主任、畜牧站站长,最后成为贸易公司的总经理。
关于人物塑造,这本书的主要人物当然是强巴。他是一个优秀的汉族干部,强巴这个名字却是一个藏族名字,是角巴起的,直接借用的角巴阿爸、爷爷的名字。
强巴在草原牧区走访调查,遇到桑杰一家。在一次意外中,遇到突发的洪水,在这关键时刻,赶来的桑杰妻子赛毛出手相救,强巴这才捡回一条命,但不幸赛毛被洪水冲走。强巴为了感恩。带着桑杰和赛毛的聋哑儿子才让,回到了他在西宁的家,并让他老婆苗医生带着才让,四处治病。才让的聋哑不是天生的,而是被人打了一巴掌就变成这样了。
强巴要改变牧区贫困落后的面貌,首先还是要改变思想,改变思想就要从娃娃抓起,让这些失学儿童有学念有书读,便自办学校招收牧区所有的适龄儿童。因而他便成了沁多小学的第一任校长。后来他又盖医院,盖麻风病医疗所,建贸易公司,总是没有条件去积极主动创造条件,最后累死在州委书记的任上。可以说是把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藏区草原。
强巴的妻子苗医生,在特殊年代被下放到沁多县政府的医疗所。她来到这里才发现这个医疗所只给政府的工作人员看病。医疗所缺医少药,只有一个所长和一个副所长,基本什么病也不会看。她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边的医疗条件,不仅给政府的工作人员看病,也给全县、全州的牧民看病。她积极协调西宁市的医院派人送药,对口支援。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她知道了在草原深处有一个叫生别离山的地方,这里有很多麻风病人,都是当地牧民得了麻风病之后被送过来,到这里来自生自灭。在当时麻风病还是不治之症,传染力极强,可谓是谈”麻“色变。
苗医生医者仁心,不愿看着这些麻风病人在这里自生自灭,便和强巴商量,想在生别离山建一所医疗所,专门救治这些麻风病人。
眼看医疗所就要完工,事情被上级知道了。上面派人来查,包括强巴在内很多人因为投机倒把被抓而坐牢,苗医生只能逃进生别离山,只有在这里藏人才不会过来抓她。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她却能在这里安心给麻风病人治病。后来她去西宁、兰州等,向专门治疗麻风病的专家请教并带了一些特效药,让这里的麻风病人看到了希望,很多人都被治好治愈。
后来苗医生也感染上麻风病,从此不愿见家里的亲人。最后因为缺氧导致心肌梗死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如果说强巴为藏民积极奔走,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争。和命运抗争,和不公抗争,和大自然抗争,那苗医生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忍。忍气吞声,忍辱负重,为了藏区的病患,为了麻风病人,为了自己的家人,一忍到底。
可以说强巴和苗医生就是雪山和大地,也正是这本书标题的另一层含义。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有本散文集,叫《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可以跟这本书的书名相互印证。
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角巴。他是过去的头人,后来的公社主任,在当地威信极高。可以说是一个有头脑有办法有个性又有好心肠的人物。
强巴建学校,建医院,办贸易公司,很多时候都是找他帮忙,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可以说他是全书中的灵魂人物,关键人物,也是一个教父式的人物。有个情节特别说明他的这个特点,有次强巴为了解决去西宁寄宿学校上学孩子的学杂费,求爷爷告奶奶,找了一圈也没有筹来钱,最后去找角巴。角巴听说后第一句话就说,为什么第一个不来找我?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角巴,很多事情很难推动,他是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全心全力支持强巴的工作,有时候虽然自己不理解,但也会默默支持。特别是他讲话的方式很有特点,特别像我们《诗经》里面的比兴。不是直截了当,而是先有个铺垫,先言他再说正事,听着很是典雅。比如《诗经》的开篇,周南里讲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是河滩上有几个叽叽喳喳的水鸟,然后再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讲到男欢女爱。
举个例子,有次强巴去找角巴解决问题,角巴说,草动是为了招蜂,花开是为了留种,我知道你是个难消停的人,又有什么事想到我了,赶快说。
这些生动活泼的语言包含着人生的智慧和哲学,以及对万物的洞察力。总是显得那么俏皮生动活泼,让人印象深刻。
除了正面人物,当然也有反面人物,非得说书中有坏人的话,那肯定是老才让。这是一个藏族干部,从沁多县长一直干到州委书记。但这个人心胸狭窄,专断独行,很会恩将仇报。也是他,几次坏了强巴的好事。最大的一次就是让强巴还有牵连到几个人坐了几年牢。
当然,后来他也做过好事,算是将功抵过。为了牧区,为了草原,强行收取牧民的草场和牛羊,最后心甘情愿当起了保护区的负责人,去照料那些良驹。
03
对于死亡,藏族人认为不必过于悲伤,因为那是去投胎转世,还会有一个好的人生。他们相信轮回的说法。书中一开始赛毛被洪水冲走,接着姜毛又被狼吃掉,体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
书中讲了三代人的奋斗历程,其中第一代人在结尾都走了。姥爷是因为心脏病,姥姥患有老年痴呆,独自出门买菜,迷失方向,后来不知所踪,没有下落。角巴去营救身陷大雪的牧民,掉进雪渊摔死。
书中还有一个精彩的部分,就是即兴的演唱。当他们开心时会唱歌,悲伤时也会纵情高歌遇到重要时刻,重大节日,那更是少不了的载歌载舞。
因为歌舞已经是藏族人和生活在藏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在比唱歌跳舞更让他们能尽情释放,忘掉一切烦恼和忧愁,等到一觉醒来,面对的又是升起的太阳,崭新的一天。
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仅仅凭经历、经验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长篇小说通常都是包罗万象,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
比如这部《雪山大地》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广泛的涉猎和各个方面的了解,很难写出这种这样的书来,比如我们常见电视上面有人去草原,牧民向你敬酒,这时候都是不直接喝,而是先要用手指蘸着酒,弹三下,先朝上弹一下,再朝谈左边或右边弹一下,最后再朝下弹一下,弹三下意思是敬天敬神敬地。但一般弹的时候,可能很少有人注意用哪个指头弹,大部分人可能是用中指或食指,但是书里按照角巴的说法,最好是用无名指,因为无名指用的最少,最干净,因而敬神敬天地也最虔诚。
书里写了草原上各种各样的草,每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都有自己的花期,都有自己不同的适应条件。还有关于养马的知识,给马配种时间、地点、方式,也都讲得很详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和知识储备,那也很难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