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文章《我的语文教学之不足》中 谈到今后努力的方向就是五重--重积累,重朗读,重阅读,重思考,重练笔。今天就具体来说一说如何做到五重。
一. 重积累。这里我所说的积累,主要是对课堂上的每篇文章的生字词的积累。以前上课我在课堂上很少讲字词,总是让学生提前预习课上检测一下,或者课下让学生做做练习册然后讲评一下,学生自己批改。或是午自习或者周末回家的时候让学生每个词语写三遍,还采取过让学生到黑板上默写。或者是让学生给组长过关默写。自以为工作做的很扎实,结果一考试,我发现效果并不理想。本学期我准备改变策略,对一些重点的字词。上课一定要在白板上展示出来,读几遍重点强调。甚至还可以让他们连词成句。然后狠抓练习册上的字词,平时每次上课前提前候课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练习册上的字词,或者找同学来上黑板上默写,大家在下面默写,然后共同纠错。我还要求学生们买了同步字帖,既练了字,又学会了生字词。多管齐下,相信一定会有效果。
二.重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只有反复的读,有感情的读,学生才能体会深刻,才能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如此,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古代的文言没有句读,可以让学生把标点去掉读,像古人一样竖版的读,加标点后再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必要的时候老师还可以范读。小组对读男女生比读,全班齐读。就这样反反复复地读几遍。学生对一篇文言文的内容的把握也就差不多了。比如我今天讲到的郦道元的《三峡》我采用了男女生对读,小组比读。全班齐读。和指名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一节课什么也没讲,读就读了一节课。
三.重阅读。记得在教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时,我自己和学生一起读,读完之后,和学生一起上阅读课。讲述书中每一篇的内容,并探讨人物形象。我觉得自己下了很大的功夫。但考试结果出来之后让我大失所望,很多同学讲过后仍然是不会。后来再遇到名著导读,我自己很少读,而是索性让学生多读读完之后,让他们自己收集试题,然后找一些重点的试题。在班级阅读课上分享记录答案读一读,背一背。自己轻松多了,然后学生的成绩也慢慢的上去了。但现在看来这只是鼠目寸光,从长远来看,还是应该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问题,带领学生去阅读,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上去。不仅仅是名著的阅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中的经典,所以在平时讲授课文时要注重对学习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点拨。比如标题的含义,再比如内容的概括,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四.重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定要多思考,而不是把自己当做储存资料的仓库。现在语文学习,越来越注重联系生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在语文课本上的是设置了很多综合实践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巧妙设置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多启发学生,多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贴标签式的告诉学生答案。
五.重写作。阅读和思考最终体现在写作上,而写作反过来又促进阅读和思考。这学期我准备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写日记,不限制字数,第一周从写一句话开始写起,慢慢的增加难度。比如说添加一个比喻句一个拟人句等。让学校养成有话可写的习惯。二,跟着课文学写作。教材挑选的文章或是谋篇布局或是语言文字总之都是特别出彩的。根据课文的特色,让学生去模仿练习,为了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完之后再写。作文课时适当点拨,写完后立即趁热打铁每小组推荐一到二篇写的好的进行学生点评和老师点评相结合。可以评优点,也适当指出不足之处集思广益。新学期,新起点,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