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缕悠然啊,让我如此魂牵。品读《闻香》,是对香道文化的了解,更是忙碌之余的无限享受。从此爱上沉香。

——那一缕悠然啊,让我如此魂牵

林会钧

    对于沉香,我是近几年才有些接触的。在我的印象里,烧香一直是跟祈福祭拜诸事相联系的,芸芸众生借那一缕神秘的青烟,如无线电一般地传递着人神之间的消息,燃香的叫法最早我是从张爱玲的《沉香屑》里获知的:“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座落于泉州的三道行艺术馆

第一次听说讲故事还要燃香,有点诧异于封建式小资的作态,也第一次知道了这种“沉香”是不同于我们平常祭拜时所用的篾香,它是高贵而优雅的,自然不是平常百姓熟悉,更不用说消费了。

近几年,在国内一些中高端会所,香道逐渐流行起来,大多是贵族化的消费,听说在上海有一夜品香花掉4万元也只能算是初级消费的事儿,有点令人咋舌,所以我对沉香一向是敬而远之的,而且当下凡是可以归入奢侈品行列的,

如古玩玉器、字画等大多变相为行贿受贿的所谓礼品,沉香当然也不例外,这就像漂亮的女人,一旦沦为“肉食者”的玩物,再清纯的女子也变得俗气了一样,沉香让这些作威作福官爷款爷们玩弄之后,也就谈不上什么品第了,所以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我对沉香不仅仅是敬而远之,甚至有点由讨厌轻视。

后来想想,沉香不会说话,它也是由人摆布的,所以,错不在沉香,在人,如果沉香有错,就错在它的香实在是太诱人了,就像女人的美丽也是一种错一样,她诱发了贪婪的欲望,犯罪的心。

但张爱玲是个冰雪一般的女子,她的品味应该不低,特意的燃着沉香来讲故事,应该不会只是为了充雅。她的故事是凄宛的,在沉香的明灭中叙述着凄宛的故事,那么沉香的品性也必是凄宛所凝了。从资料上了解到,沉香是伤过痛过酸楚过寂寞过忍受过,最后涅槃化蝶而成的。

沉香是生而凄宛的,这回我理解了张爱玲为什么要燃香讲故事了。凄宛的张爱玲,凄宛的沉香。它的伤痛不在一时,而在百年千年的承受,是在被伤过咬过痛过侵蚀过腐朽过,被风被雨被冷被热被虫蹂躏过,却并不因此而沉沦、没落、自弃,

对外界给予的种种不公没有任何抱怨,只是一味的承受,默默无言,然后将之运化消融升华提升,吸天地之精华,在一次次的磨难中,她熬过来了,她的身躯变成了的朽木,丑陋不堪,她的灵魂却在一次次的自我蜕变中涅槃飞升了。

沉香的珍贵在于那充满偶然性的形成过程,再经过数十年甚或百年千年的沉淀,才有这么一块不大却包裹着悠远香气的宝物。“无限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这个世界给她太多的不公,她却还世界予最珍贵的美好,以德报怨,她是儒家的真君子,释家的真佛子,道家的真仙子。沉香是宗教而哲学的。

“玉炉香,红蜡泪。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沉香,是文学,是艺术的,是悲剧的。她是思念,是离愁,是风雨之夜灯下的那缕幽魂,惆怅而寂寥,是思妇的哀怨,是边关的炊烟。这是我从古诗词那里得来的对沉香的印象。

那一缕缭绕的紫烟与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如此契合,优雅、舒缓、闭适,带着淡淡的哀愁,几缕梦幻,几分神秘,上接远古之幽思,下承来世之寄托,通于神明,达于九泉。

因此,中国人从《诗经》时代就开始懂得了用香了,《楚辞》时代已经上升到人格精神的高度。秦汉时期,王公贵族们开始使用沉香熏衣上朝,在吉庆的日子里用沉香沐体迎神。到了宋代,士大夫一级的人物追求精神生活的极致,更是倡导了四大闲事:品香、斗茶、侍花和挂画。

寻一处静宅,燃一炷好香,邀三五好友,品香,品茶,赏花,赏画,这种结合了财富和学养的文化生活方式,成为古时最时尚的生活,同时也将香价推向“一两沉香一两金”,到明代更是“一寸沉香一寸金”的境界。

到了清代,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品香,国内上好的沉香及外国进贡的上等沉香锁在库房里,某天用多少,大内都要有记录,皇上龙颜大悦时才会赏赐给近臣和国戚一些。

据《雪水冰山录》记载,当年抄严嵩家时,搜出了5000多斤沉香和三块奇楠香。沉香这么美好的东西,拥有她的不是屈原,而竟落入严嵩之流,真是暴殄天物了,他们竟也配得上沉香的品德?当被赋予价格时,沉香身不由己,失去了自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穷奢极欲的无边享乐里,沉香萎靡了这些士大夫的灵魂,她以她腐化的身躯,鬼魅一般神秘的香气,腐朽了宋朝、明朝、清朝。

千年以后,当优雅安闲的精神享受再次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沉香又一次回归人们的视线。近几年来,沉香的收藏价值开始不断被玩家们挖掘,价格连年飙升,身价已百倍于黄金。在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和某些二三线城市,品香也开始出现在一些物质基础雄厚的人们生活中。沉香,再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奢侈品。回望曾经腐朽的宋朝、明朝和清朝,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右手握住香炉颈,左手虚握成蒙古包状,盖住香炉口大半,移至鼻下,深深吸入,一股幽然的檀香味迅速渗入体内又从脑顶逸出。第二次、第三次……闭目凝神,脸向左侧,再将鼻腔内已浑浊的余气排出。

这时,记忆便在刹那间苏醒了,仿佛身附羽翼,腾空而起,翩然穿过经幡飞转的雪域高原,置身于大昭寺香烟缭绕的经堂……这是一个品香者的第一次品香感受。

因为沉香的个性令人沉静,古人推崇焚香应在沐浴后,这时候人的精神处于最清醒但又是很松弛的状态,加上沐浴后浑身毛孔张开,最能吸收沉香的香味以及药性,是一次感官的沐浴。

产自越南的沉香,大多有一种轻柔的甜香感,惠安的沉香会带着一股土壤的气息,而经过时间沉淀的老惠安沉香更有种陈皮的香味,来自另一个著名产地芽庄的沉香,则带着一丝冰凉的气息,这一丝沁人心脾的凉意,能有让人刹那间平静下来的力量。

不同的香味,给品香者带来各种不可思议的美好享受,使人在瞬间就爱上了它。品香的地方最好是在安静的室内,令沉香的香气能在室内凝聚,却又要保持一定的通风,以免烟气不散,产生闻香过度引起的头疼等后遗症。

古人品香会布置香堂,之所以说花道、茶道、香道不分家,正是因为三者相辅相成,互相提升,在品香时常会点缀以鲜花植物,吟诗作画,品茶论道。像喝茶一样,品香其实也需要一个特意营造的环境,虽然这并不是特定的“仪式”,可却会使人以最佳的状态,更好地投入到沉香那股淡然的境界中。

目前,社会压力时常给人们带来焦虑与不安,我们也可以偶尔效仿一下先人们过的神仙般的日子,选一个休息日,在安静的书房点燃沉香,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可以临摹书法或者泡一壶清茶细品,甚至听几首意境深远的乐曲。

在沉香的熏沐下,心情会变得宁静,精神也会随之集中起来,这时身体的感官会变得灵敏。此时此刻的内心平静,最能体会什么叫做万籁俱寂,空谷禅音。在工作节奏飞快的今天,还有什么比闻香更能放松心情、更能身心愉悦呢?这种意境的营造是昂贵而美妙的,但我却怎么也提不起这样的兴致,毕竟那种享受是太奢侈了,偶尔为之尚可,若常此以往,必会使人乐不思蜀,萎靡不振,玩物丧志的。

红颜祸水,沉香,就是那祸水红颜。我同情她的遭遇,鄙夷她的妖媚,爱之也深,恨之也切。她是如此的叫人难以抗拒,我自信没有佛佗的定力与心性,所以还是远庖厨以求自省的好。面对沉香,总怀着几丝敬畏,保持几分警醒,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像对深山空谷的绝世佳人,爱她,但不一定霸道地的独占她。

一块病木,从古到今,因其独特的香味受到人们的百般宠爱,但有别于古风的是,今日对沉香的推崇,少了“一间静室、一曲古琴、一缕奇香”的优雅,更多的是将其作为娱乐甚至是追名逐利的媒介。

而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目中,焚香被视为雅事。朱熹《香界》一诗云:“幽兴年来莫与同,芝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真正懂香的人不会在乎品了多少高档昂贵的香品,而是从品香活动里真正品出了黄庭坚的《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千百年来,沉香之所以能陶冶性情并被推崇为风雅的爱好,并不只是因为那股若有若无的独特香气,更重要的是细品沉香的过程和心境陶冶了人的真性情。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香虽细微,却能集宗教、艺术、医疗、休闲、生活日用诸功能于一体。对于沉香,无须太多的惊诧,太多的追逐,太多的刻意,太多的矫情,就把她当成寻常的花香、泥香、五谷香,在不经意的邂逅里,当她只是寻常。

沉香,是形而上的,她是精神上的提升,灵魂上的升华,心灵上的归依。品香,不宜在年青的时候,毕竟那时我们还太青涩,只懂得挥霍,不懂得收敛;品香,是要在人生的历练之后,身和心都沉淀得很踏实了,才能闻出真正的味道来。

沉香,历久而弥香。

一片瓦书画工作室是一家以书画研究、创作、销售、展览、培训为主的文化机构,兼及高端人士文学、书法学习等方面的私人订制,酒店、会所、居家、办公等书画装饰等。

感谢关注并添加一片瓦微信(含手机)18965733991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