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节目背景与演出亮点
“湾区升明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活动,自2021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的重要舞台。该晚会以中秋佳节为契机,汇聚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的艺术家,通过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传递团圆、和谐与家国情怀。2023年“湾区升明月”大型音乐会延续高规格制作水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主办,演出地点设在深圳湾体育中心,现场可容纳近万名观众。据官方发布信息,本场晚会节目单共包含18个表演项目,涵盖交响乐、流行歌曲、民族舞蹈及传统民乐等多个艺术门类。其中,民乐合奏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本次演出中占据显著位置,充分体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传承。
2. 民乐合奏环节的具体安排
在“湾区升明月”的正式节目单中,民乐合奏被列为第7个表演项目,题为《明月照湾区》,演出时长约8分钟。该曲目由中央民族乐团与香港中乐团联合编排,采用多声部协奏形式,融合岭南音乐元素与江南丝竹风格,呈现出地域文化的交融之美。演奏团队由36位专业民乐演奏家组成,覆盖吹管、拉弦、弹拨、打击四大乐器组别,确保音色层次丰富、结构完整。演出曲谱经中国音乐学院专家团队重新配器,既保留传统旋律的韵味,又加入现代和声处理,增强听觉张力。根据央视文艺频道发布的节目预告,《明月照湾区》将在舞台中央设置环形演奏区,配合灯光投影技术,营造出“海上生明月”的视觉意境。该节目已被列入当晚最具文化代表性的三个核心节目之一,凸显主办方对民族音乐表达的高度重视。
3. 主要演奏乐器及其文化意义
《明月照湾区》中使用的代表性乐器包括二胡(Erhu)、琵琶(Pipa)、笛子(Dizi)、古筝(Guzheng)与扬琴(Yangqin),每种乐器均承载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二胡作为拉弦乐器的代表,音色柔美哀婉,常用于表现思乡与抒情主题,在本曲中承担主旋律线条的演绎;琵琶属弹拨类,技巧繁复,擅长描绘动态场景,此处用于模拟潮汐起伏的节奏律动。笛子作为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以其清亮穿透的音质勾勒出月夜空灵之感,是营造氛围的关键声部。古筝则以宽广的音域和流水般的轮指技法,构建和声基础并增强音乐的空间感。扬琴作为击弦乐器,在合奏中起到桥梁作用,连接高低音区,提升整体音响的密度与稳定性。这五种乐器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的组成部分,其使用不仅是艺术呈现的需要,更是文化认同的体现。
4. 演出团队与艺术协作机制
承担本次民乐合奏任务的中央民族乐团成立于1960年,是中国首个国家级综合性民族管弦乐团,曾多次赴海外巡演,推广中华音乐文化。香港中乐团则创立于1977年,以“中西融汇、传统与现代并重”为艺术理念,在国际民乐界享有盛誉。两团此次合作采取联合排练制,历时三周在珠海横琴艺术中心完成合奏磨合。为确保声部平衡,双方采用统一调音标准(A=442Hz),并由资深指挥家陈燮阳执棒,统一节奏处理与情感表达。演出中所有乐器均选用手工制作的顶级型号,如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出品的“虎丘牌”二胡、上海民族乐器厂的“敦煌牌”琵琶等,保障音质纯净。此外,现场配备专业录音设备,由国家大剧院录音团队进行多轨录制,未来将作为数字资源存入“中华音乐典藏库”,供学术研究与公众欣赏。这种跨区域、高水平的艺术协作模式,展现了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