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第七章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主动送一束干肉给我,我从没有不教诲他的。”

夫子说:“有来求教我的,能行束脩之礼,或束脩以上的礼的人,我就没有不教的。”

    什么是束脩之礼呢?

    古来的学者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是十条干肉。

    脩,就是干肉的意思。每一条肉是一脡,十脡为一束。

    古人非常重视见面,老师在伦理秩序当中是长辈,学生初次见到老师,带着干肉,算是见面礼,也象征着师生关系的建立。

“未尝无诲”要表达的,就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那种圣人要传承文化的胸怀和勇气。

《左传》记载中,说郑国有乡校,但只是大夫以上的人和他们的子弟才能学习,

而私人设立学校,什么人都可以教,学费低廉,甚至不收,自古以来直到春秋,孔子是第一人。抛开夫子的学术思想和教学体系,就这一条,他就不愧被称为是“至圣先师”了。

夫子能在教育是官宦人家专有权力的二千五百年前,就提出并创造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机会,所以我们说,夫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开启了中国贫民教育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将教育普及化变成了公民教育的第一人。

孔子自己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是因为爱,我才会操劳一生;因为忠呢,我才会教诲一生。这就像前面夫子教育弟子“

依于仁,游于艺”一样,夫子也正是有这样的爱人、亲人之心,才将教师这个职业做成了万世之师,千古一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学而不厌是夫子的智慧,教而不倦是夫子的仁爱,爱才能让他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教。

    志为人师,就应该把自己的生命真实地投入到孩子的生命之中,疼他、爱他、教育他。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就是夫子在教师的岗位上实践出来的教育之道,做别人一天的老师,就要象父亲一样,对他的学生关爱一生。

    夫子十七岁第一次当老师,二十七岁前后办私塾,到七十三岁停止生命,中间五年的时间从事政治,十三年周游列国,而期间,从未停止过教学,他把教师这个职业做到了极致。

    就像太史公所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除孔子外,还有谁能把教师这个职业,享誉千古呢?

    学者必有师,无有不教,就是孔子作为老师的一片至诚之心,希望我们能以恭敬之心,连接上圣人想要育人的恒心,让我们的人生因为遇到《论语》而精彩,因为遇到孔子而不再困惑。

    “让我们的人生因为遇到《论语》而精彩,因为遇到孔子而不再困惑。”——致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 而 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
    人道酬诚2018阅读 10,770评论 1 16
  • 第一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字词解释】 窃:谦词,指自己。 【白话解释】 孔子说:我只是叙...
    荷荷花阅读 6,961评论 0 2
  • 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
    弘丹阅读 4,381评论 0 4
  • 今天我们一起去理了个头发, 做了一个体检。 到外面逛逛了一圈 其实可以知道了解公众号 还有什么时候是必须的么 我也...
    土山熊阅读 571评论 0 0
  • 手术后第五天,脚还是肿的,那种暗紫灰黑的色,不过比较五天前是有好转的。治疗重点主要是内踝伤口处渗液和脚部韧带的锻炼...
    大步走走阅读 1,59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