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了武志红老师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作为标题,也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很有感触。
90年出生的我们已经到了三十而立的时候,年龄是到了,但是担当责任还没能立起来。
经济压力
不想花父母的钱,不想啃老去买房,最重要的是不想因为经济受到父母的控制。不过我自己更主要的是不想花父母的钱。父母在老家换新房已经够折腾,而我也未能为新房出一份力,怎么还有脸让他们再给我在厦门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付首付买房子。
数据统计,全国前十的名牌大学毕业生,12届(差不多是90年出生)目前月薪平均12000左右,想在一线城市结婚成家真的不算多。
我想说其实这个水平在二线城市,生活费也不算多,如果要加上还房贷的,意味着没有自由的生活,买好衣服鞋子,去高档一些的餐厅都要三思,旅游都成了奢望,提升生活品质对我很重要。
而北京深圳的房租收入占比竞高达50%以上,三亚也超过上海排第三,所幸厦门的占比33.8%三分之一,我也就是个平均线,一个月房租1500,不过收入如果是4000的话,我应该会离开这座城市了。
时间都去哪了
2017年的全国加班报告显示,90后加班到晚上9点是普遍现象,特别是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加一个杭州,估计是互联网集中地。90后占整体加班年龄的47.9%比80后略多些。而到了周末,两天全休占比只有11.9%。即使有恋爱对象,加班结束两人见面已经疲惫不堪,要么一方已休息,要么两人低头玩手机。看到一起点外卖凑满减,我就笑了,这不是说我么。加班到9点跟男朋友见面,表示歉意,给他点个外卖两个人一起吃。聊聊天就十点多了,再开车回家,十二点前难入睡。
看了别人的故事,在北京这样大的城市,情侣们一个月没见面,一个住南五环,一个住北五环,和异地恋没什么区别。男友早跟我说过,异地恋很难,要经受很大挑战。所以上个月得知他因为工作可能要去上海,我还难过好一阵子,想着自己是不是也要跟着过去,换工作租房子,一堆事情,不过最终他选择留在厦门。
颠覆传统婚姻观
个人主义的崛起。我也认同作者的观点,没有该结婚的年龄,只有该结婚的感情。所以即使是家人的催促,给我很大的压力,我依然相信自己,相信对方,想自己把握感情的节奏,并没有给在一起不久的男友施加压力。毕竟两人的职业目前还不是很稳定,他读研,工作年限也不是很长。三十而立还是三十而已,需要自己去权衡。“关注自我感受未必就是一件自私的事儿,相反,这或许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进步。”
相当认同文章观点:90后觉得结不了婚,说到底是自我要求的提高,不愿凑合将就,也不想依赖家里,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对待婚姻的态度更多了一份谨慎,这是他们更负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