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沅弟【1354】2025-3-2
致沅弟
同治三年1864六月初十日
沅弟左右:
初十辰刻接弟初六夜信,具悉一切。
少泉信阅过,其片稿则已抄寄余处矣。观少泉屡次奏咨信函,似始终不欲来攻金陵。若深知弟军之千辛万苦,不欲分此垂成之功者。诚能如此存心,则过人远矣。
纪泽儿已于初二日到皖。余从弟之意,秋初再赴金陵。老年畏热异常,阿弟深知而体恤,兄即依弟之议,实受其福矣。英山、宿、太日内警信迭至。余调王可陛守无为,再急则调陈自明池州之二千人守庐江。惟调守桐、舒之铨军为江西官绅所留,拟改调钧军上援皖北,亦难遽到也。春霆于六月四日抵达南昌,江西人心大定,想不至别有风波耳。顺问近好。
评点:李鸿章不敢得罪老九
去不去江宁会战,李鸿章一直在矛盾着。就他的热衷性格而言,他是极愿意去的。能分天下第一功,不仅为他李鸿章所乐意,也为当时其他带兵将帅所乐意。但这个功也并不好分。首先是曾老九得罪不起。曾老九为人的强梁(强劲勇武)、骄悍、翻脸不认人等等,李鸿章怎能不知?其次是曾氏得罪不得。李是个极聪明的人。他知道曾氏内心深处是不情愿看他分老九的功的,但鉴于孤城久不下的局面和朝廷的催逼,又不得不做出一个邀请的姿态。于是他给曾氏兄弟写信,表示他的态度:“不敢近禁脔luan(小块的肉)而窥卧榻。”同时又说明不能来的理由:盛暑天火药不能起作用,开花炮弹会炸不响。
这个理由可笑之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搪塞tangse(借口):李借此搪塞曾氏兄弟,曾氏兄弟也可借此搪塞朝廷,搪塞天下悠悠之口,从而让自己心安理得地继续独攻江宁。
在朝廷再次命令李赴江宁时,李决定派刘铭传二十七营前去会攻。据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记载,曾国荃接信后,“将此兹传示众将曰:‘他人至矣,苦二年,以与人耶?’众皆曰:‘愿尽死力!’”从这几句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曾老九及吉字营将官们对援军的反感之大。
但赵烈文说,李在此事中玩了两面派手法,表面上说自己不来,背地里却对朝廷说是曾氏兄弟不愿他来。他在日记中写道:“按少帅(笔者唐浩明先生注:李鸿章字少荃,世人尊称他为少帅)前致中丞(笔者唐浩明先生注:曾国荃任浙江巡抚,中丞是对巡抚的尊称)信,力言不来。黄昌岐军门至皖为之游说,相告中堂(笔者唐浩明先生注:中堂是对大学生的尊称,曾氏时为协办大学士)以苏军炮队之利及口粮亦止半天,无贫富相耀之虑。并言但得中堂一纸书,即无不来。其五月十八日奏片则又明指中丞有信,不须其来。而十八、九日间中旨,忽云饬令李鸿章不分畛域不避嫌怨,迅速会剿之语。则京都权要处必先有信,言此间不愿其来。此一事而机械百出,语言处处不同。其图望大功、日夜计算心计之工,细入毫芒。中堂此疏,不望有功,但求无过。其辞气之卑约,不独自雪无专功之念,而李之骄亢,已隐然言外。处功名之际,固当如此,即论手段平直无奇,实则高李数倍,不可不细细体味。”
二曾与李之间的互为依赖又互相防患的关系,在援不援江宁一事上表现得很微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