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咏夏景 宋 谢逸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一、谢逸其人
谢逸指北宋文学家,是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
谢逸出生于1068年,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刻苦磨砺,与汪革、谢薖同学于吕希哲,诗文俱佳。
然而两次应科举均不第,一生未仕,以布衣终老于故土,卒于1113年,年仅45岁。
他操履峻洁,不附权贵,每月召集乡中贤士聚会一次,共议古人厚德之事,并抄录成册,名为“宽厚会”。
其诗风格清新自然,与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相似,时人称之为“江西谢康乐”。
他曾写过300首咏蝶诗,因此被人称为“谢蝴蝶”,其诗歌感情充沛,辞意流注,很有笔力,如“山寒石发瘦,水落溪毛雕”等诗句,文词洗炼,有古意,颇受黄庭坚欣赏。
作为五代花间词派的传人,所著《溪堂词》“远规花间,逼近温韦”,雅洁清丽,蕴藉隽妙,在北宋后期的词坛上自成一家。
其词既具花间之浓艳,又有晏殊、欧阳修之婉柔,长于写景,风格轻倩飘逸,如“黛浅眉痕沁,红添酒面糊”等词句,体现了其词的特色。
其文似汉朝刘向、唐朝韩愈,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流畅自如,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为郑彦国编的《临川集咏》所作的序言,是其散文代表作。
在北宋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又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吕本中在《江西诗社宗派图》中,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谢逸等25人为法嗣,可见其在当时诗坛的影响力。
二、其诗写作特点
1. 意象选取:精巧细腻,绘景如绘
*自然景物的诗意组合:词中选取“楸花”“翠幌”“榴花”“乳燕”“雏莺”等夏日典型意象,以“飘砌”“筛风”“照眼明”等动态描写,将视觉、听觉、嗅觉融合,勾勒出清幽而富有生机的夏景。如“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以细微物象传递夏日闲趣,画面感极强。
*色彩与光影的运用:“榴花照眼明”以红艳的榴花突出色彩对比,“树阴满地”则通过光影变化营造静谧氛围,使景物兼具立体感与层次感。
2. 情感表达:含蓄蕴藉,寓情于景
* 闲逸之情的隐性流露:词中未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描写文人夏日的生活场景(如“欹枕”“攲眠”“浴罢”),以及对景物的悠然观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与恬淡,与谢逸“布衣终老”的人生态度相呼应。
*以景结情的余韵:结尾“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以空寂的夜景收束,将聚会后的怅然与对时光的淡淡感慨融入月色,情感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3. 语言风格:雅洁清丽,兼具灵动
*炼字精准而自然:如“筛风”的“筛”字,以比喻手法写出风穿楸花的细碎姿态;“攲眠”的“攲”字,刻画慵懒随性的神态,语言凝练且生动。
句式灵动,节奏舒缓:上片写景多用四字短句,节奏明快;下片叙事转为长句,如“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以流畅的语言描绘女子戏水的活泼场景,与整体清幽风格形成微妙反差,增添词的灵动感。
4. 艺术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动静互衬的画面感:“乳燕穿庭户”的动态与“树阴满地”的静态相映,“玉盆弄泉”的动作与“新月如水”的静谧相衬,使词境张弛有度。
*虚实结合的意境:上片实写夏日景物,下片虚写人物活动(如“往事后期空记省”),将眼前之景与回忆、思绪交织,拓展了词的情感深度。
谢逸此词以文人化的视角捕捉夏日情趣,在景物描摹中融入闲雅情怀,语言清雅而不失灵动,意境清幽而富有韵致,既体现了江西诗派“炼字琢句”的创作特色,又继承了花间词派的含蓄婉约,堪称北宋文人词中写夏景的典范之作。
三、其诗创作背景
谢逸生活在北宋末年,他出身贫寒,两次科举均未中,一生未仕。《千秋岁·咏夏景》便是在这样的人生背景下创作的。
词中描绘的夏日景象,如楝花飘落、梅雨初晴等,可能是作者在乡居生活中所见。
而词中女子的寂寞冷清与相思之苦,或许是谢逸借闺怨题材,以委婉的方式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独与惆怅,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同时,谢逸一生痴迷于诗词文学,常以细腻笔触写身边景致与内心感受,这首词也是他在追求诗词艺术道路上的一次创作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