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写作困境,我觉得我的困境就是拖延,不想写,具体表现为:
一、觉得写作很痛苦
对我来说最大的痛苦是时间,我写作需要很长时间,每天的思考题至少要3个小时!这样其他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了,内心感觉有很大压力。
比如今天的题目从15点15开始写,16点36分思维导图还没画完,我并不是写不出来,而是确实没写完。
一直到晚上20点,才写完第一稿,接近5个小时,太花时间了!着急是自然的。
针对这一点,我的应对方法是:
1.精简写作内容。
不要想穷举所有,每次写三点最重要的即可。
那什么是最重要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首先从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最重要的,不要绕弯子,勇敢的把这三点接收住,不否定、不做任何的评判,只是接收,自然的觉察,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2. 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
本次训练营,我发现我不自觉的给了自己一个要求:输出就要是精品!
当我把意识到之后,我吓了一跳,也狠狠的心疼了下自己。
“输出就要是精品”,这是何等的苛刻啊!
根本不现实的。再说,什么是精品?一天的时间发布出来的文章,工作的间隙才能写,我只能保证把想说的说出来,自己没有十分不满意就行了。
太高的要求根本不现实的。
非但不现实,反而很容易挫伤写作的热情,要知道写作是一个长期缓慢的提升过程,要做好至少以月计的心理准备,保持足够的耐心。
再说了,根据一个主题,现写一篇文章,对谁来说都不轻松,都要花数个小时的,何况是要发布出来,还要修改,斟酌词句,考虑读者接受程度,实属不易。
我告诉自己到目前为止,自己已经做的不错了,要接受自己,继续加油。
二、另一个不想写的原因,是需要长时间的面对屏幕。
长时间看屏幕,我眼睛会十分的不舒服。但没办法,互联网时代,方便的同时也让我们必须长时间、多频次、高强度的面对屏幕。
我的应对方法有:
1.暂停
我一般写30分钟,就会暂停几分钟,做点其他事情。我此时要求自己一定不能看手机,务必保证一定不再看任何屏幕。
有时我也会练习会儿正念,或者吃点东西,既补充能量,又愉悦身心。
目前为止,这种方法比较奏效,眼睛没那么痛了,精力也好了很多。
2.多种输入方式交替
写作的时候,特别是草稿阶段,我会尝试使用手写、语音输入转文字、电脑打字交错的方式。今天试了手写,还不错,很好的开始。
3. 发布之前,暂停
原因很简单,发布之后你就渴望看到小伙伴的反馈了,那个时候,你很难停下来。所以,发布之前,暂停几分钟,一来整理一下情绪,有个简单的仪式感;二来休息一下眼睛。
三、最后一个不想写的原因是,训练“量”太大了。
我们每天有思考题的写作,有点评,还有每天的课程学习,周末还有大作业,坦白来讲,这个量目前对我太大了,一直在被动的追赶,很痛苦。所以本能的抗拒,想远离。
另外,这些几乎全部要面对屏幕才能完成,想想眼睛都疼。在此也希望,后面的训练营能适度调整训练的量。
再进一步思考,有如下发现:
1.太用力了,很容易疲惫。
我对非常在意的事情常常如此,非常用力,写作无疑是我非常在意的事情。
比如听课的时候,我想先把有感触点写出来,想记录第一次听到那种触动感,并且想第二遍把思维导图做出来,这样觉得课才算学完了,完美了。但最终发现能这样做到的机会廖廖无几,因为要求太高了,根本不现实。
学习其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输入、应用、反馈、复盘、再输入、再应用、再反馈.....是这么一个循环往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另外,我发现自己求全责备和损失厌恶的心理在作祟,我也问自己:完美的不做和不完美的做了,应该做何选择?
也突然想到,“先完成,后完美”也可以这么理解:得先有一个基础,然后再追求自恋(完美),基础都没有,自恋只能是虚无的、脆弱的。
带着这种觉察,我暂时给自己一个妥协的方案:每隔一次,课程这么“完美”的做一次,其他时间就怎么节省时间怎么来学,听完即可。
同时也告诉自己放松点,慢慢来,比较快。
2. 对于“量”太大,调整心态。
不要完全当成任务,而是资源、是机会,怎么讲?
比如把思考题当成复盘写作问题,并整理输出的机会;
把点评当成相互陪伴沟通成长的机会。小伙伴都是你的资源,可以获得反馈和鼓励。
老师的课程是你的资源、武器库,遇到写作困境时可以从里面找。
3.重中之中,保护好自己的写作兴趣。
每个人的耐受力不同,情况各不相同,不要攀比。太累的时候,没感觉的时候,不要太过勉强自己,务必务必保护好自己的写作兴趣。不要真的把写作变成痛苦的事情了,那就得不偿失了,与参加训练营的初衷完全相悖了。切记!
总结一下,面对当前不想写的困境,一要精简每日思考题的写作;二善用暂停,缓解疲劳;最后,最重要的调整心态,保护好自己的写作兴趣,需要的时候敢于说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