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中27苋华坚持分享第10天2021.2.9(精读《尊重与希望》5)

咨询师自我反思

1.对于SFBT以建构解决之道为焦点的各个观点,我目前个人理解为何?每一项是什么样?哪一项最低?

A基调:咨询是基于“建构解决之道”的,而非问题解决。也就是说咨询重点在共同寻找当事人已经有的策略去达成他想实现的目标。而不是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消除问题。一一人可以带着问题去实现目标。

B资源:解决之道即在当事人的经验之中。一一咨询师相信当事人的目标都有其个人意义,尊重并协助其达成是自己的工作目标,相信当事人的过去蕴藏着最适合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这一点是比较难的,因为我们常常会以专家的身份出现,给出自已的解决方案。

C工作重点:辨认与强化当事人潜在的解决之道。一一类似情境下的有效应对方式。

D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事出不一定有因,相关的东西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E对问题的态度:问题不一定能被解决,但解决之道仍可尝试被建构

F语言:不同的语言指向不同。语言是咨询师的工具,手电简的光。

G方向:促使当事人拥有处理问题的主控权。谈论问题可能导致更多问题,谈论解决之道得出更多的目标实现的方法和策略。

H独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解决之道。一人一把锁,每位当事人有自己的钥匙,你帮当事人把自己的钥匙找到,就相当于你有了一把开启心扉的万能钥匙。

不太理解“哪一项最低?”这个问题。是指咨询师对某点的理解程度最低还是某点理解的难度最低?

2.上述案例对话过程中,哪些对话是聚焦于“以解决之道为焦点”的?

1.)对于你出手处理孩子的交友问题,你最希望看到什么结果?

2.)而当她能做到时,你们的相处又会有何不同?

3.)基于过去你对孩子的了解与相处经验,当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比较容易让孩子接受你的意见?

4.)好好的分析是指什么呢?

5.)当你的分析是你女儿能接受的、愿意安静想想时,你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口气、方式和立场本在说着?

6.)很平常是指……

7.)你一开始怎么会知道这样的方式对你的孩子有用的呢?(好奇的态度)”引导母亲更能肯定自己并联想自己胜任之处的成功要素。

8.)如果有机会问你的先生,他会提醒你如何让你的担忧着急可以平静下来,好让你可以用很平常的样子跟孩子讲话?

9.)看来先平静你自己,你就能想到、做到如何好好分析给孩子听,而且也比较能用很平常的、聊天似的、没有一定要她接受的方式来说话,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

10.)如果今天谈完后你回家再跟先生妹妹聊一聊后里预备好啦,你很平静了,你可能会怎么好好分析给孩子听,如果我有机会问你的孩子,她会告诉我,你说的那些话对他最有帮助、最能让他了解你的在意与关心?

11.)你怎么会想到这样的开场呢?这样的开场对你的孩子很重要?

22.)如果你先说的是,知道你很喜欢这个朋友,他很有趣,有创造力,也知道你很想要有朋友可以解闷,不是一直读书,那么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反应会跟之前不一样吗?

3.SFBT咨询师认为当处于问题困扰中,若能看到自己已经拥有的资源、已经做到的行动时,对于问题带来困扰的知觉会有何转变?我个人的经验是什么?

当事人若能在困扰中看到自己拥有的资源、已经做到的行动时,对于问题带来的困扰的知觉会由原来的恐惧、无助转变为看到自身的力量,从而愿意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看到更光明的未来。

我个人的经验是:我小时候因为乒乓球打得不好被同伴嘲笑,自己对墙练习了好久,有一天突然之间感受到球一下子听话了,怎么打都不会飞,这种感觉让我在大学学习网球的时候,深信只要练习时间够,一定会掌握要领,凭借这样的信念,我在对墙打壁球不到一周,就找到了击球的甜点。其实这也是量变引发的质的飞跃。它变成了我生命中的一个信条。

4.观察一下,晤谈中的咨询师与当事人在咨询室内的社会活动是如何互相影响,并催化当事人形成新的观点与想法的?

很典型的一个场景是:

访:“是的,像这次我来这里跟你谈谈(咨询室里的关系),现在就好多了,我想我可以跟我先生妹妹(实际生活中的关系)再多聊一下我的担心。”(来访者从咨访关系看到人际关系的价值!关系这个疗愈因子起作用了!)(母亲知觉改变的脉络:看见问题一一接纳问题一一看见资源和方法一一从生活经验中抽取成功要素一一建构解决之道)

5.但对于每个人独特生活脉络所形成的主观经验以及人们的多元差异与彼此合作的观点,我能接纳的程度是什么?在我担任咨询师时,这些想法就会有什么变化?在上述的案例对话中,咨询师如何展现这些尊重的态度?

我能接纳的程度是来访者的行为不超出我的价值观的底线:比如人格上的邪恶、涉及严重侵害他人的个体、背信弃义的行为。

当我担任咨询师时,我可能会站在来路访者的角色去理解他行为的合理性,以不评判的态度去倾听。

案例中的咨询师对当事人的目标是尊重的,不以专家身份去判断、指导、指责,永远在身后一步的地方推动着当事人成长。

#见贤思齐,知行合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