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儿子(十七)

——和儿子一起阅读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是一种有智慧的动物,因而对心理食粮的需求几乎大于对物质食粮的需求。”

一日三餐滋养我们的身体,每日读书滋养我们的精神。一个没有书籍的家庭,就像一座没有窗户的房子,没有读书氛围的家庭是缺氧的家庭。

一个不读书的人心灵是苍白的,思想是空洞的。

要做到让孩子尊重父母,信服父母,崇拜父母,父母就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知识威望,塑造起人格丰碑。父母就要读书学习提升自我,营造家庭优质的读书环境,孩子的成才才能水到渠成。

老师要求高中学生要多读一些世界名著。儿子小的的时候,并没有把他的阅读习惯培养好。儿子对老师要求阅读这件事儿 ,是有情绪和对抗心理的。

我决定,从自我阅读开始影响孩子。想法很丰满,行动很骨感,读书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心乱如麻的我很难静下心阅读。

每次拿到书,读几页就开始分神想其它问题,我也时常提醒自己:无论怎样,为了孩子也要克服困难,就是装着阅读,也要装出个样儿来。

前期,我每天都在装,无心思读书。

有一天,我忙其它的事情忘记了时间。突然,听见儿子开门声。我慌慌张张抓本书,坐在沙发上装着阅读。儿子打开门看了看我说:“妈妈,您看的什么书呀?书都拿倒着了。”我尴尬的说:“刚才打了个盹儿,把书拿反了。”儿子笑着说:“别难为自己了,您就不是读书的料。”

这句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我是儿子的榜样,儿子是我的一面镜子,儿子不喜欢学习,难道不是我的问题吗?我是继续装着读书,还是要成为有思想,有智慧,有人格魅力和影响力的妈妈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从这天起,我开始认真读书,从一次专心读几页、十几页、几十页……。每天刻意练自己的读书能力,长久坚持下来,我真的爱上了阅读。

有一天晚上,吃过晚饭。我在客厅画画,儿子在他房间没动静。画完画,我好奇的走进他的房间,看到儿子哭了。我惊讶地问:“怎么了?你怎么哭了?”

儿子半椅在床上掉着眼泪说:“《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写的太感人了,我第一次被一本书打动了。

我说:“是的,这本书的确很感人。妈妈先去卫生间,一会儿我们聊聊这本书的内容。”其实,我并没有看过这本书,为了和孩子有更好的交流,我必须要知道这本书写了什么内容。

我一边给孩子说话,一边顺手拿走《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到卫生间,我把门反锁上,快速阅读前言和目录。大致知道书中的内容后,走进孩子的房间,凭借刚才看到的内容,和孩子探讨书中感人故事。

儿子还在悲伤的情绪里。儿子说:“妈妈,您也看过这本书呀?”我说:“是呀!妈妈第一次看这本书和你一样被书里的故事感动哭了。”

我和儿子左一句、右一句的聊开了,儿子慢慢从情绪里走出来,聊了很多自己的观点。

这件事儿发生后,我决定和儿子一起读同一本书,增进交流的话题。

每次老师让孩子读的书,我都会和儿子一起读,儿子每读一个章节,我就和他一起交流书中的内容。最早儿子不以为然的跟我交流。后来儿子发现我真的用心读书愿意和我聊天了,我们越交流越顺畅,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多。

我们一起读了很多书,甚至读《佛珠,手串收藏经典》等书籍。最让我们受益的是路遥著作《平凡的世界》,我和儿子边读边探讨。高考时,出的题里有这本书上的内容,儿子很快写出答案。

就这样,我们不知不觉的同时爱上了读书,家里的学习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张贵勇说:“当父母教育孩子感到无能为力时,把它交给阅读就行了”。

孩子读书多了,书籍里的名人名言无意间就在他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一个孩子被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励着的时候,其产生的力量将是巨大的。谁也阻挡不了他前进的步伐。不读书的人思想落后、智慧枯竭,他们的发展往往受到很大的局限。

回眸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所有名门望族,无一不是书香家庭。

因为陪读让我爱上了读书,这个习惯在我们家庭里持续了下来。

父母养成读书习惯,传承阅读文化,是关乎自身幸福,关乎孩子一生发展,关乎家族兴旺发达的必要选择。(未完待续)

                                          2023年3月21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