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想以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很多时候,我们不敢也不相信,我们能这样

    20190707    周日

我们几个朋友带着孩子们聚会,时间一约再约,一凑再凑。为什么?因为孩子们都有课外班呀。

如今,别看是暑假,孩子们的确没有放假的感觉。不是满当当的上课作业安排,就是各种夏令营游学拓展活动……

父母们也不轻松,刷卡交费,接送陪读,也是操心出力又出钱。

是的,父母们都是在尽己所能的对孩子好,为孩子好。

孩子辛苦孩子累孩子压力大,父母们当然知道,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可是却不敢放松。因为担心孩子不够好,没有好成绩好前途好人生;生怕因为自己的“心软娇惯”耽误了孩子;生怕孩子们不知上进,颓废虚度,一事无成…

我们认为学习是苦的,生活是苦的,我们认为我们必须去做那些我们该做的而不是依着自己的喜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不敢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因为我们认为,孩子喜欢的,就是好逸恶劳,就是享受享乐,就是图舒服怕吃苦)

也许,我们太绝对化了。

让孩子以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或是什么快乐教育,并不代表我们就要纵容孩子或是完全依着孩子的性子和喜好,没有一点指点或管理。

只是,我们要学着了解孩子的需求,适当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经历和体验的机会,也允许他犯错和改错,陪着他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和适合的,鼓励他为自己负责…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和孩子一起,去学着了解自己,尊重自己,找到自己的喜欢和热爱,为自己负责。

笔记摘抄:摘自公号林巨老师无分别的爱转载的马岚每日分享《从没有满足过热爱的人,才不敢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长大》

*最近朋友圈有很多父母在转发一个帖子,题目叫做,“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

光从题目看就足以契合万千父母内在的恐惧:终于有人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孩子嘛!怎么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长大呢?怎么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呢?怎么能不吃苦呢?怎么能快乐长大呢?

哦,真的是这样吗?

*成长,就是要充分试错

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的第一次选择就是对的,孩子选择了钢琴就不能再试试小提琴,选了小提琴就不能再试试古筝,黑管,萨克斯?孩子一定选不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一定会不停的换下去?

我们在孩子第一次试错、第一次要求尝试的时候,就脑补出无限的可怕后果,就脑补出孩子永远的喜新厌旧,贪得无厌,以及最后的一事无成。

我们这是在信任孩子还是在诅咒孩子?我们担心的是他永远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是怕浪费了我们好几万的钢琴?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的期待去学乐器,如果孩子的感受没有受到过破坏和干扰,孩子最知道自己要什么!

他喜欢就是喜欢,他绝不会永远喜新厌旧,他一定会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

而永远喜新厌旧的,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心,是远离自己感受的心,是从小就没有被痛快的、充分的满足过热爱的心,是成年人的心。

*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按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文中强调,强者不能靠喜欢,只能讲坚持,而坚持的目标是为了成功,为了成为优秀的人。真的是这样吗?

人生在世,是为了让生命优秀给人看,还是为了让生命丰富给自己?如果一生为了不喜欢的事坚持,幸福何言?

一大批60后70后,为了生存、为了有更多的权力分配社会资源,不管什么专业,不管什么工作,大家都是埋头苦干,坚持到最后,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就是所谓的成功。

这样的成功换来的是什么呢?大量的中年危机和抑郁,与孩子的隔阂,生活没有色彩和激情,很少幸福体验。

最为麻烦的是,对生活的沉重和匮乏,全都让孩子来买单,让90后00后,承担了前所未有的沉重负担,把孩子变成了学习机器,把教育变成了分数工厂。

这样的风气和一代人的匮乏不无关系,而究其原因,恰恰是紧张焦虑的父母,必须按别人喜欢的样子长大。

*世上所有的坚持都是因为热爱

文中认为,人是天生追求安逸的,孩子绝不会主动选择吃苦,只要让人按喜欢的方式呆着,人就会选择安逸、选择偷懒,选择怎么舒服怎么呆着?

真的是这样吗?

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但什么样的人才会用这种方式生活呢?

一个从来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想舒服就舒服,想安逸就安逸,想偷懒就偷懒的人,一个一直生活在别人的要求,别人的期待,别人的标准中的人,一旦有了自主的机会,一旦不被监督,不被要求,没有压力,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啥也不干,赶紧拼命的休闲,拼命的娱乐,拼命的吃喝玩乐。

没有被爱和自由满足过的人,绝不会想象到,得到充分的信任、按自己的意志生长的人,他想安逸时能安逸,需奋斗时能奋斗,在热爱驱动中,人会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克服困难达到目标,而不是整天惶惶不可终日,不得不奔跑,又不敢休息,过着没有乐趣,只会埋头吃苦的生活。

孩子所需要的,不是如何坚持自己的喜欢,而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热爱,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多年的试错、多年的探索,不脱离自己的感受,能够和自己的心在一起,最终找到自己的擅长和热爱。

这一过程就是孩子生命意义的探索的过程,就是他人生使命的寻找的过程。

而大多数孩子,在父母慌不择路一般匆匆又匆匆的、必须吃苦必须坚持的呐喊中,早已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早已忘了自己要去哪里,向着别人的方向,跟着茫茫人流滚滚而下。

*是谁把教育做成了反人性的事?

一个小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蹒跚学步,呀呀学语,哪一天不在成长?哪一天不是在学习?他从小到大,克服了多少挫败,克服了多少挫折?

生命从来没有拒绝过学习,学习是人的天性。孩子们所拒绝讨厌和回避的,是附加在学习上的那些要求、比较和评判。

在热爱中,孩子像一块海绵不断的吸收,但孩子这样的钻研,经常被我们指责为不务正业。

是孩子天生不爱学习,还是我们把学习这件事儿,给搞砸了?

对学习有无数要求、比较和评判的父母,恰恰是在恐惧中、在满足别人的期待中长大的一代。

*自由的人才有执行力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长大的孩子,最知道自己要什么,即便是长大了才知道,也会以饱满的热情,坚持,吃苦,涵盖前面我们期待的所有所谓优秀的品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因为自由给人最大的好处就是,这个人会离自己的心很近很近,不犹豫,不迟疑,不拖延,有超强的执行力,时时听自己心的声音。

*童年决定一生,先苦后甜是不可能的事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疗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疗愈童年。

童年是自由的,一生就是自由的,童年是快乐的,一生就是快乐的,童年被爱滋养,一生都会被幸福护佑。这是不争的事实。

童年在父母的沉重和匮乏中成长,当然就会长成父母的样子,当然就会感觉世界很危险,生活很沉重,自己是等着被人挑选的,必须过痛苦无奈的日子,幸福太过奢侈,与我无缘……

从小被父母要求逼迫过多的孩子,渐渐厌倦了生活,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不知道生活还有什么快乐?

*坦然放心的让孩子按喜欢的方式长大,不但需要父母有稳定宽广强大的内心力量,同时需要父母本身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平和的人,对未来充满安全、对孩子充满信心的人。

这样的父母给孩子的,不只是快乐的童年,而是孩子长大后的一个生命的格局,是孩子将来能消受得住多么大的幸福,不会看见快乐就打击,不会看见幸福就躲避,不会看见享乐就感觉羞耻,不会觉得自己动辄得咎,德不配位。

*作家王尔德说: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就在他们或是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他们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而这真的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会在最后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愿我们都能通过成长,疗愈自己的心,收起对生活的沉重和匮乏,将生活的希望和丰盛传递给我们最爱的孩子,让他们有机会用喜欢的方式长大,用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Q5MDA4OA==&mid=2650237469&idx=1&sn=237994d8702d0cecc95574c7504a67cb&chksm=beebb41a899c3d0c5bab1ac571ca0bfbff7098ec5c6109a28bf7970fdff1cfc757c304b4157b&xtrack=1&scene=0&subscene=10000&sessionid=1562228088&clicktime=1562228095&ascene=7&devicetype=android-28&version=2700043c&nettype=3gnet&abtest_cookie=BgABAAgACgALABIAEwAVAAYAn4YeACOXHgBWmR4AvZkeAPWZHgAKmh4AAAA%3D&lang=zh_CN&pass_ticket=2gJxfsh4EB8243%2FwzeL0nk8J85FcyZYt8JitDgb6QQKCSNeahFHOgr%2Bl85RbxDk4&wx_header=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