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奥地利犹太人,是位心理医生。1942年被抓入纳碎集中营,1942年二战结束,他幸运的活下来,返回维也纳,继续做心理医生。
这一年他用9天时间,写出了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他从一个心理学家的角度,在极端环境下心理发展做出的观察。
首先,刚进入集中营,囚犯的反应是惊恐,极度的惊恐,早晨还有的人,到傍晚已进入了焚尸炉。
慢慢人的心理开始适应调整,进入心理学称之的“暂缓性幻觉状态”。
随着现实越发残酷,囚犯们的幻想破灭,这时会产生一种奇异冷酷的幽默感,并形成一种“旁观自己”的视角,对自己未来的遭過甚至还有点好奇。
接下来进行笫二阶段,那就是冷漠、迟钝、对任何事物都不关心,对一切司空见惯
当外界压力太大,完全无望摆脱,而且长时间持续时,人就会用冷漠的外壳把自己保护起来,让情感“变钝”,以尽量减少外界对自己的刺激,这也是一种本能。
最后是从集中营出来,需要努力重建正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回归到正常社会常识。
人是一种预期动物,我们最大的能力就是想象一个情境,但是最大的风险也在此。
大脑控制我们的行为,谁控制我们的大脑呢?_环境。
在特定环境中,我们为了适应环境,让自己变得不可理喻、麻木、并把一切表现解释得合理。
连岳说过一句话:上帝的规则,先给痛苦,然后给出路。魔鬼的规则,是制造麻烦,然后将麻烦合理化。
面对痛苦,找出路,自己是自己的上帝。
面对麻烦,慢慢适应,人的本性。
情绪ABC理论认为,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事件A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产生结果C的直接原因。
B往往又受环境影响,在极端环境下,人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对诱发事件作出合理解释来减少刺少刺激保证自己,呈现的往往是怪异言行。
而在正常环境下,自由意志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可分为积极者和消极者。作为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往往会以一种更理性B去看待A,从而导出一个更好的C。
面对新的环境,如果自己的境况变坏了,我们就会萌发把坏、变好的想法。一是消除对自己不利的因素。二是想象坏事的积极面,想通了就没事了。甭管直假,自己舒服没痛苦就好。
我们不仅要抽身观察,还要细分对话的维度。和危险人物对话要抽离,和亲密朋友对话要沉浸。
我们总是在合理化自己困境的本能,但又很难自己察觉。每一个人都需要破自己的局,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格局”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