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路边的老人摔倒,是扶还是不扶?这个话题,其实一直热议这几年。好心帮扶,最后怕被碰瓷。看见路边有小偷,是该伸张正义,还是默默不做声,不管不顾,任其发生。
张艺谋最近新上映的《第二十条》给出了答案。
一、守住道德的底线
影片中,韩明的儿子韩雨辰碰巧遇到校领导儿子张科在校园霸凌,正义使然,他制止了这场霸凌,上去一拳把霸凌者的鼻梁骨打骨折了。但他见义勇为的行为,直接让加害者成了受害者,他也因此被张科父亲上诉。在警察局里,张科的父亲带着怒气说:“如果你儿子要再高抬贵手一厘米的话,这(我儿子)眼睛没了。”只差一厘米,他的正义之举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一厘米,不就是法律的底线吗?电影中,还有一个见义勇为的人,因为越过了这一厘米,受到了惩罚。公交车上女孩遇到流氓骚扰,公交车司机张贵生见到后,果断上前保护女孩,反而被几个流氓暴打。他本想拿起灭火器自卫,却因为下手没有轻重,最后被判故意伤害,获刑三年。你看,他们明明是为了正义,为什么坏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好人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正义与暴力之间,只差一厘米的分寸。越过了这一厘米,就失了底线。毕竟,“正当防卫”本身,其实就是暴力边界问题。它与“防卫过当”之间的灰色空间,又能容得下多少暴力动作以及欲望?而维持两者之间的平衡,关键在于能否守住底线。就像冯骥才所说:“底线是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中。”
人这一生,真正的清醒,就是守住做人的底线。
二、是制度的麻木不仁还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现在很多体制内的工作人员,按照正常流程办事,忽略了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罗翔曾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法律背后的真理,并不是约束,而是公正与正义的追求。”郝秀萍的丈夫王永强为了给女儿治病,找村里的恶霸刘文经借了高利贷。谁知刘文经看上了郝秀萍,以还钱为要挟,恶意猥亵对方。为了给妻子报仇,王永强挣开绳索,冲出去跟刘文经扭打在一起。刘文经气急败坏,扬言要砍死对方,说着便跑向车里取刀。在极度的恐惧下,王永强随手抄起了剪刀,往刘文经身上捅了二十几刀,最后对方不治身亡。这起案件在过去所有类似的案件中,都是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判刑。但韩明却认为对方是正当防卫,应该无罪释放。而这也意味着他们要推翻过去所有类似案件的判决。这样做,注定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所有正确的事,都有代价。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就像韩明在电影里所说:“法律是为了让犯罪的人成本变高,而不是让公平正义的代价变大。”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