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定要多读书,大量读书,分享过目不忘的读书法

经常有人问我,说自己看书总是记不住,看完就忘,忘记了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内容,怎么办?

很多人都被这个问题给困扰,甚至迷茫,不知道读书还有什么意义。

但其实我们都陷入了一个误区,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记不住”,往往是记不住书中的具体词句。

比如说看书想提升自己的文笔,然后看了很多散文,希望写的时候能把这个句子给写出来。

写的时候发现忘记书中是怎么写的了,就开始焦虑,觉得自己读过的内容都已经忘记了。

然而,阅读并非单纯为了复述作者的原话。

更重要的理解和吸收书中的内容,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内容,然后在某一天想用的时候,能用自己的话来讲出来。

曾在知乎上看到过这么一个高赞的回答: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被我忘掉了,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而阅读对我的改变也是如此。我看过的书,结交过的人,最后都会沉淀下来,变成我的骨头和肉。”

你可能会在某一天感到特别困苦,熬不下去的时候,突然想起偶尔读过的一句话,正中眉心,然后支撑着你走下去。

但回过头,你未必记得那句话从哪里来。

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后,就能够更加理性地去看待知识的记忆问题,也就不会再纠结读过就忘的问题。

那么,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时,如何才能尽可能多地吸收、内化书中的精华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我们的记忆系统。

记忆系统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存储过程,另外一个是提取过程,也就是输入和输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们所谓的记不住,其实是指不能从存储系统中顺利地提取出内容。

所以,想要加深记忆中的印象,我们就要不断地去跟知识关联起来,多做提取的这个动作。

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都是因为输入的太多,输出的太少,以至于不能把书中的内容再深层次的加工一下。

所以,知识要想记得牢固,我们就需要在输出上多下功夫。

一、写读书笔记

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相连的。

阅读多了就会产生一些思考,就会有想要分享的欲望。

同时,写作能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容易把知识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

在我做自媒体写公众号之前,看书也只是为了单纯的看书。每次都是看完一本后,就丢在一边了,而看过的书很多就藏在记忆里。

不会特意的去想看过的书有什么用,因为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用不到的,没有地方去分享,或者和别人去交流。

后来开始做读书博主,写公众号,写文章,写读书笔记。

把看过的书,再结合自己平时的一些生活经验,或者感悟,输出这篇文章,虽然可能文采不好,但会对书中的某个点有更深的印象。

在输出文章的过程中,这些触动自己的新知识、新认知,就会缝补到你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你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想象成是魔术贴,上面会有很多钩子。而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也就相当于旧的知识把这些新的知识给钩住。

你会很容易把原有的知识点和新的知识点进行融合,想着那边拿一点,这边拿一点,就拼凑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就像我写过好几篇文章,书中有讲到和认知有关的内容,或者人为什么容易焦虑的时候,我就会经常引用《认知觉醒》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的知识就会反复的进行巩固。

而如果我们只读不写,新的知识点就永远是孤立的,你没办法给它用起来,就没办法和已有的知识联系,就会很容易被遗忘。

你写东西的时候,其实并不一定就像写文章这样长篇大论,看到书中的某段话能触动到你,你就把感悟写下来。

感悟可以是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甚至就是一个词。

当一本书中的触动点多了,你写的感悟多了,然后拼凑起来的时候,就是一篇文章。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如果你实在没感悟,就把自己觉得好的内容给抄在本子上,抄一遍印象也会加深,下次想到这本书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再看看曾经的笔记,说不定就会有新的感悟。

写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我们写读书笔记的目的和作用。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提到:“阅读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学习和发现的过程,而写作则是这种过程的延伸和深化。”

写读书笔记,是将阅读过程中的点滴感悟凝聚成文字的过程。它迫使我们放慢脚步,深入思考每一个细节,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笔记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我们对书中智慧的提炼与再创造,这种创造性的参与,让记忆更加牢固。

一个人想要真正成长,一定要学会写作,因为“只读不写”的学习是不完整的,是低效的。

二、经常性回顾内容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当我们学了一个知识并记住之后,很快就会开始遗忘,而且在记住后的两天内就会遗忘一大部分;要想减少遗忘,就要在“特定”的时间内重复温习。

学习记忆之后,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量”大致是:刚学刚记住后遗忘率是0,20分钟后会遗忘42%,1小时后遗忘56%,8小时后遗忘64%,1天后遗忘66%,2天后遗忘72%,6天后遗忘75%,31天后遗忘79%。

所以,在学习或记忆之后,要在24小时内及时复习,最晚不要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

就像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要求我们复习,或者背诵一篇文章,其实也是让我们在努力回顾书中的内容。

读完一章或一本书后,不要急于合上书本,而是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书中的主要内容。这种“回忆式”的阅读方法,能有效提高我们的记忆保留率。

及时回顾,就像是为记忆加上一道保险锁,让知识更加牢固地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

如果在回忆的过程中,有些内容想不起来,再翻开书本看看,因为你已经看过一遍,再看的时候就会有不一样的感悟,而且记忆也会加深。

在回顾书中的内容时,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可以画思维导图,把书中的脉络画出来,再把枝叶添加上去。

努力回顾书中的内容,不仅是对记忆的一次检验,更是对知识的巩固。

通过不断重复和强化,我们能够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使书中的智慧成为我们思维的一部分。

三、用自己的话复述

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讲出来。

纳瓦尔说过,证明你有没有读懂一本书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简单的话把一件事讲清楚,最好让小孩子也能听懂。

因为只有当我们使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所学时,才会真正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将松散的信息编织成紧密的体系和网络,甚至创造新的认知。

在讲述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组织语言,还要考虑听众的理解能力,这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书中的内容。

同时,听到他人的反馈和提问,又能激发新的思考火花,使我们对书籍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我经常会推荐周岭的《认知觉醒》,我感觉他的这本书其实就是将很多的知识,或者很多的书在自己看完后,将内容重新整合,用自己的话重新讲了一遍,让读者更容易读懂。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阅读是一种被动学习,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只有 10%。

而教别人是一种主动学习,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达到了 90%,效果远比纯粹阅读要好。

因此,当你读完一本书后,不妨尝试向别人分享书中的内容,或者自己的感悟,哪些点触动了你。

将书中的内容讲给别人听,是知识外化的过程。

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书中的内容,还要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这种输出式的学习,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如果没有讲述对象,也没有关系,就把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写下来,但是尽量用自己的话,只有这样,你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另外,当我们读完后,把书中的内容实践起来,让知识内化,,因为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从而对我们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写在最后

正如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所言:“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通过读写结合,我们不仅能让书中的智慧深深烙印在心底,还能在不断的输出与分享中,让这份智慧成为滋养我们生命的不竭源泉。

让我们带着一颗敬畏之心,继续在阅读的海洋中航行,用读写的方式,深化对世界的理解,丰富自己的灵魂。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书页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让读写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陪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