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文言文的判断句

(一)句子的分类

句子分类的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标准分出的句子种类是不同的。根据句子的语气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使句、感叹句,还可以分成肯定句和否定句。根据句子结构的繁简,可以分成单句和复句。根据谓语的性质可以分为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因此,同一个句子,从不同角度来考察它,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例如;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例一从句子的语气来说,是疑问句,又可以说是否定句。从句子的结构来说,是单句。从谓语的性质来说,是叙述句。例二从句子的语气来说,是陈述句,又可以说是肯定句。从句子结构的繁简来说,是复句。从谓语的性质来说,是描写句。在句子的多种分类方法中,按谓语性质的分类是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按谓语的性质来分类也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着眼于谓语的组织形式,即使用什么词类作谓语,分成名词谓语句(名)语(形)语(动),外加主谓谓语句。另一种是着眼于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即偏重从意义方面来分类,分成判断句、描写、叙述。两种分类方式,分出的结果大多数是相对应的,但也有一些交叉的情况。例如:

竣城者,善负小虫也。(柳宗元《频城传》)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同上)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

例一是名词谓语句,也是判断句。例二前一句是形容词谓语句,也是描写句;后一句是动词谓语句,也是叙述句。两种分类方式是相对应的。例三的“割也”、“折也”,从组织形式上来分类是动词谓语句,但从语法意义上来分类,却是判断句。

研究语法,当然要重视句子的结构形式,但也不能忽略语句所表达的意义。我们采用从谓语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来分类的方法,分成判断句、描写、叙述。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描写句一般是用形容词或形容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叙述句一般是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三类句式中,描写何古今变化很小,我们不讲。叙述句数量最大,结构也最复杂,古今变化不小,前面《词类的活用》《古代汉语的词序》两讲都是谈的叙述句的问题,下面《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一讲也是谈的叙述句。判断句古今也有明显的变化,这是本讲需要谈的内容。

(二)古代汉语判断的形式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例如

你们是大学生。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判断词“是”在句中起判断的作用,又有连系主语和谓语的作用,因此又叫作系词。

现代汉语中也有少数不用判断词“是”的判断句,例如:

今天星期二。

昨天阴天,今天晴天。

我湖南人。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是”的,一般只限于表示日子天气、籍贯之类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形式同现代汉语正好相反,一般是不用判断词“是”的。例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

张赛,汉中人也。(《汉书·张赛传》)

这些句子都是“主语,语音停顿,谓语 +也。”主语和谓语的中间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的后面用句尾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另一种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是:在主语的后面加“者”,谓语的后面加“也”。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吾所欲者,土地也。(《韩非子·五囊》)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字在这里是起复指主语和提顿引出谓语的作用。如果看重“”字的复指作用,就可以认为它是代词,并与其他情况下的“者”字的词性统一起来;如果看重“者”字的提顿引出谓语的作用,就可以认为它是表提顿的语气词。重要的是:这种“....··者.··..·也”式的判断句,比只有“也”字的判断句,其判断句的形式更加明显,判断的意味也更强一些。第三种形式是:主语后面有“者”字,谓语后面没有“也字。例如:

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

这种没有“也”字的判断句,判断的意味没有带“也”字的判断句那样强。

第四种形式是:主语后面没有“者”字提顿,谓语后面也没有“也”字帮助判断。例如: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苟卿,赵人。(《史记·孟轲苟卿列传》)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语·颜渊》)

[比较: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这种“者”“也”都不用的判断,判的更一些,是种解释性的句式。由于古籍本来是没有标点断句的,容易同偏正结构相混淆。《孟子》一例的内容完全与《论语》一例相同,由于加了帮助判断的语气词“也”,判断的意味就明显了,也不容易错当成偏正结构了。

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例如: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它的作用是对谓语的判断进行否定。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语时常不出现,这是判断句的省略形式。上面表否定的两个判断句,都是承前省略了主语“楚”和“此”。有的主语在本句中根本不出现,而是包含在上文的论述中。例如: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论语·子路从而后》)

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坚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韩非子十过》)

项王按剑而跷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哈者也。”(《史记·鸿门宴》)

(三)“为、惟(维)、乃、即”等词在判断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还有在谓语前加上“为、惟(维)乃、即、必”等词的,有必要对这些词在判断句中的词性和作用进行一些分析。

“为”本是一个动词,是“做”“成为”“作为”等意思。例如:

木直中绳,糅以为轮。(《苟子·劝学》)

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夸父逐日》)

“为”字的动词意义有时比较抽象,比较,容易被看成判断词,相当如现代汉语的“是”。例如: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裹公二十六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张》)

两例的“为”字,都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是”字,似乎等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但是实际上例一的“为”是“作为”的意思,例二的“为”是“算作”的意思,仍然应该认为是动词,两个句子也应该算作叙述句,而不是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只有极个别的句子,“为”字完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例如:

余为伯俺,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这里的“为”字已经没有动词的意味,应该算作真正的判断词但是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极少,我们在阅读古书时,不要轻易地把带“为”字的句子当作判断来理解。

“惟(维)”字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的中间,很像判断词。例如:

我马维联。(《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尔惟旧人。(《尚书·大语》)

实际上这种“维(惟)”字是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因为不仅在名词谓语的前面可以用,在形容词或动词谓语的前面也可以用“(维)”。例如: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百工维时。(《尚书·皋陶漠》)

蚩尤维始作乱。(《尚书·吕刑》)

例一是形容词作谓语的描写句;例二的“时”活用作动词,“及时(奉行职责)”的意思,是叙述;例三是动宾结构作谓语的叙述句。“惟(维)”字在中都是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有人认为“惟(维)”就是“为”的较早的形式,这是不对的。“惟(维)”和“为”在代不是(都不)。

“乃”“即”“必”用在判断句中,更显然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例如:

是乃狼也。(《左传·襄公八年》)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前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鸿门宴》)

“乃”“即”在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必”字更明显是表示事物的必然性。它们不仅用在判断句中,还常用在叙述句和描写句中,汉代以后还常和判断词“是”连用。例如:

乃入见。(《左传·曹判论战》)

知己知彼,胜乃不殆。(《孙子兵法·地形》)

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雅量》)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韩愈《张中丞传后》)

荣体变为枯体,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乃”“即”在上面这些句子中,也是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四)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王力先生在 1937 年《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一文中提出了判断词“是”到六朝才产生,1958 年在《汉语稿》中提前到西汉末年。目前语法学界虽然还有争论,但是王力先生把先秦古籍中许多似是而非的判断词“是”排除出去,却是很有价值的这牵涉到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的方法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把一个时代的语法当作一个系统去考察,还是从翻译的角度去考虑这是有原则区别的。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先秦古籍中有许多“是”字很像判断词。例如:

是吾宝也。(《左传·傅公二年》)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苟子·天论》)

上面例句中的“是”都是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准确的翻译都应该有指示代词“这”或“这个”,译文中虽然要有判断词“是”,但是这个“是”字并不是原句中固有的,而是翻译时加上去的。再如:

至攘人犬系鸡豚。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系鸡豚。此何故也?(同上)

对比这两个例子,“是何故也”就相当于“此何故也”,“是和“此”都是复指前文所说的内容。“是”字的复指性较轻“此”字的复指性较重。再如: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葡子·天论》)

繁启莓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同上)

例一的主语“日月星辰瑞历”是一个名词性的联合词组,又比较短,复指的必要性不大,“是”字很容易被看作判断词。对比下面的例子,不说“又是”,而说“是又”;这里的“是”显然是指示代词,而不是判断词。两个例子的句子在同一篇文章中前后相承,“是又”的“是”既然是指示代词,例一的“是”也当然是指示代词复指主语“日月星辰瑞历”。

在先秦,“是”字最重要的语法作用之一,就是这种复指前文的方式。复指的前文可以很长。例如: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囊》)

“是”复指前文叙述的情况,在句中作主语,后面用一个名词性

词组加“也”,构成判断句。从翻译的角度出发,把这种“是”字看成判断词是不妥当的。先秦古籍中真正用作判断词的“是”字只有极少几个。例如: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里的“是”确是判断词,但今本《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可能混进汉代的语法成分,而且古书经过千百年传抄,可能产生传写的讹误。我们应该重视语言的社会性,一种高度抽象的语法成分一旦产生,在大量古籍中只出现少数几次,是很值得怀疑的。

到了汉代,《史记》中出现的判断词多了一些,一共有六次。例如: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

此外,1972 年长沙出土的汉墓中,有一幅帛书彗星图,其中有五个“是”字用作判断词。例如:

是是帝彗。(《马王堆三号墓帛书》)

是是苦替。(同上)

这说明西汉时期,“是”字确已用作判断词。东汉王充的《论衡》和汉乐府都有用作判断词的“是”,六朝的作品中“是”字用作判断词的更多。范缜的《神灭论》就用了许多判断词“是”。例如:

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范缜《神灭论》)

但是,魏晋以后仿古的文言文,虽然在判断句中间有时用判断词“是”,然而一般还是采用先秦判断句格式,不用判断词“是”例如: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柳宗元《封建论》)

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总叙》)

例一的“是”是指示代词,例二没有用“是”字。《读史方舆纪要·总叙》有上十个判断,都没有用判词“是”。文言文中“是”字一般不用作判断词,但判断词“是”却是从复指前文的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最初由于要对前文陈述的事物进行判断,而这一-陈述的文字很长,于是用指示代词“是”复指前文,使判断的对象和判断的形式更加突出明显。例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知也”的前面有两个句子,不用“是”字复指,用“知也来表判断,就显得不平衡,太突兀。用“是”字复指,后面独立成句,判断句的形式和意义就完整了。由判断的对象文字很长,用“是”字复指,类推到文字不长的判断对象也用“是字复指。例如: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这里用“是”字复指的必要性小,“是”字的复指意味逐渐减弱,而帮助判断的作用逐渐增强。于是由指示代词向判断词转化。例如:

巫妪、弟子,是女子也。(《史记·西门豹治邺》)

这里的“是”字是由指示代词发展成判断词的过渡形式,由于《西门豹治邺》是西汉末年褚少孙写的,应该承认是判断词,但后面还有“也”字帮助判断。只有当帮助判断的语气词“也字也不用了,判断词“是”的发展过程才算最后完成。例如前面提到范缜《神灭论》中的用例。

(五)判断的活用

判断句的基本作用是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或分类。例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

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鸿门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这三个例句,都是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主语和谓语是同一事物。主语和谓语对换,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思。又如:

制,岩邑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鄙》)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槟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史记·孙膜》)

这三个例句虽然也是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但主语和谓语不是同一事物。主语只是属于谓语所指事物的范围之中,实际上谓语是对主语进行分类。这种判断句,主语和谓语-般是不能对换的。典型的判断句所表达的意义主要是上面所说的两种情况,主语和谓语所指的应该是同一事物或者同一类别。但是,古今汉语的判断句都有一些灵活运用的句子,古代汉语中灵活运用的判断句有三种情况:

甲、采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

主语和谓语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判断;但是在语言形式上却是典型的判断句,这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段,是一一种隐喻。例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苟子·王霸》)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苏轼《日喻》)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这种表示比喻修辞手法的判断句,我们在理解时不能固执在主语和谓语是否同一类事物,而要从谓语名词的某一特征去了解它对主语的判断。

乙、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一种比较复杂的内容主语和谓语也不是同一类事物,又不是一种比喻,而是表达-种复杂的内容。主语和谓语之间只是存在某种联系。例如: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朱缓皆大夫,紫绶悉将军。(白居易《轻肥》)

这种表达复杂内容的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直译成现代汉语往往说不通,在阅读时,必须灵活掌握。

丙、用判断句形式表达事物的因果关系

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用带“也”的判断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后来说明原因。例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囊,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囊》)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这种句子是论断出现前面所说的结果的原因的,也是一种灵活运用的判断句。现代汉语中比较罕见,古代汉语中较常用,需要注意。

课外作业

把教科书中册范缜《神灭论》 中的判断句摘录出来,并分析它们的句法形式和所表达的意义。

参考资料

郭锡良:《关于系词“是”产生时代和来源论争的几点认识》(见《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又见《汉语史论集》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5)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