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纠正别人欲望的样子,真难看

大家好,我是风浔。


有一种人,说着对你好的话,却让你喜欢不起来:

女孩子成绩好,不如嫁的好,早点嫁了呗

为了老人孩子,你考公务员,尽快稳定吧

别人有车有房,不能落后啊,贷款也要买


每个人都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传授给亲近的人,避免对方走自己踩过的坑。



但是,尚未理解,或者有难言之隐的我们,往往难以接受,被人赤裸裸的指出痛点。


甚至,有时候自己也会有类似倾向,想一股脑给对方传授经验:


建议你,把工资划分出一部分理财投资

推荐你,早起喝粥养生,晚上不能熬夜哦

你怎么,胃不好还吃冰,这样会加剧胃病


类似“好为人师”的剧情,每天在我们的生活中轮播上映,令人烦躁又无奈。


实际上,很多事情没必要「纠正」,没有人愿意听你说一番他不知道是否正确的事情。


强迫对方按照你的方法行动,只会让彼此十分尴尬。


尤其是双方耗尽气力,什么子丑寅卯没分清,最终凭借情绪了解此事。



还该彼此带来不要的麻烦和痛苦,彼此都觉得为对方好,怎么还导致关系疏离?


今天分享的文章,就想跟大家说说,成年人克制自己“纠正”别人那些事儿,期待大家看望后能理性克制自己的冲动,做好分内之事,与他人好好相处。



01.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真没必要


有位儿童心理健康专家,谈儿童成长时说过一段话:


孩子不是你任意拿捏的泥巴,你想捏什么形状就捏什么形状。


言下之意,我们从孩童时期已是独立个体,有自己的行为方式,不要过多干预。


当下,很多家长在职场、家庭、教育压力下,却将自己的一腔期待,全部加注给孩子。


以自己所为的“经验教训”,严苛逼迫孩子从小学习他们的方式方法,避免重蹈自己的覆辙。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选择性注意」。


意思是,我们只看到了世界的一面,行为和认知上有固化弊端。

往往只看到对自己有利部分,自动屏蔽孩子看到的一面,强势认为自己都是对的。


这导致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无效,产生很多没必要的分歧。


严重的,甚至导致他人患病,乃至自杀,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真的没必要。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女主父亲病毒,就曾因过分自我,导致2位年轻人自杀,1位自残,过程令人嘘唏。


女主弟弟喜欢文学,但被父亲强制改为机械学,觉得人生绝望的他自杀了。

病毒有一位得意门生,因为迟交作业被迫喊家长,羞愧难当的他也自杀了。

还有拉杜,因为和男主一起反抗病毒,而被劝退,重重压力之下的他跳楼了。


好在电影结局,拉杜在好友的帮助下恢复健康,找到了一份满意工作,而病毒也意识到自己的“独裁”自我,最终与大家和解,收获一个美满结局。


然而,好在一切只是电影,要当真是现实,真的很悲催了。



02.转移你不稳的价值感,令人讨厌


有个朋友曾跟我讲了一个真事:


好友小丽,她从小到大,一切衣食住行都被妈妈包办了,小到袜子,洗发水,大到入学行李,路线攻略图,无一例外。

这让她毕业以后,连基本的生活常识都要查了百度才能上手。


追溯原因,原来是小时候她妈妈姐妹众多,长期被父母忽略,及其一次外出春游,看见同学的妈妈亲自为孩子送水杯饮食,让她觉得自己好可怜。


从那以后,她就发誓一定要让女儿过上时刻被关注的日子,然后就有了上述的真事。



这个事件,并不奇特,在心理学方面也有解释:


小时候的情感需求被长期忽略,会导致孩子的情绪不稳定,人格认可困难。


比如说,学校里喜欢表现自己的孩子,往往缺爱,他们的频繁表现,都是为了博取缺失的关注。


类比这群从小情感“缺失”人群,他们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


会将缺失的情感放到其他人身上,期待自己的付出在他人身上实现,以此安慰自己。


别的妈妈都没这么做,我对你多好

你不能拒绝我,我要生气了

你在我的指点下越来越好,你不开心吗


他们一边不由分说的对你好,一边将自己的需求加到你身上。


渴望从你的回应里,获得确实的情绪稳定和人格认可,让他们感觉自己补足了缺失。


诸如此类情况,不仅存在于亲密关系中,在职场、朋友之间都有,我们会通过说服别人,获取自己的安全感和稳定情绪。



但万一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怎么办呢?


别担心,耐心阅读下文,你一定会走出这类情感陷阱的,你要相信,自己是能改善这类情况的。

喜欢「纠正别人」的核心点,是情绪不稳定和人格不认可。

解决方法就是,练就稳定的自我价值感,不再轻易被外界否定和质疑影响,淡定自我。


比如,入职失败,你不会怀疑自我,而能客观看待这件事,到底是彼此匹配度不高,还是什么原因,而非一直认为自己不够好,不配拥有这份工作。


当拥有稳定自我价值感,你就有了拒绝被情感绑架,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得认可的勇气。


能让你持续稳定的人将是你自己,而不再需要他人来稳定你的情绪。


那么,你将获得「情绪稳定」的强大力量。



03.没人喜欢被说服强迫,更喜自由


有句话,说的非常通透:“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背后说出,大多数人的艰辛,身负难诉苦楚,被一干人指指点点,却还要被你“误解”。


因为每个人有自我价值观,认知不同,并不喜欢被随意点评,而且你也不知道对方经历了什么?


举个例子,猫问狗:“你有《时间简史》吗”?

狗却说:“我有时间,也不会去捡屎的”。


明眼人都知道,猫和狗的歧义在于,猫问狗认知度不同步。


我们也是如此,生长环境,经历层级,三观什么都不同,不该强迫他人按照你的想法来。



动画片《小贝流浪记》里面的一个场景,就是一个相处愉快的典例。


小兔邀请找妈妈的小猫(小贝)吃午餐,上桌的是小兔最喜欢的青草,但小贝其实不喜欢吃草,而喜欢吃鱼。知道真相的小兔就给小贝端了鱼,两只小家伙便开开心心的用餐了。


很喜欢小兔的这种做法,发现自己考虑不周,马上按照小猫意愿换餐,彼此相处愉快。


让对方能舒适的活在自己的喜好里,这是一种基本尊重。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说:


要永远宽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宽恕别人。

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无罪的,没有一个人不需要宽恕。

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有权力去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你不清楚对方是否想改变,你贸然强制他改变,后果非常惨烈。


一旦对方不想改变,你越用力,只会让他更加反感你,甚至远离你。


换一种心态看待:做本分内的事情,帮助有需要的人,包容善待他人。



减少来自他人和外界的期待,你将越发有时间和空间追寻自由和快乐。


写在最后,《东京食尸鬼》说:


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世界观不断崩塌重建的过程。


尝试改掉已经习以为常的“点评”他人很痛苦,但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刷新”认知的过程。


坚持度过这个艰难过程,世界将变得更清朗,也更大了。


所以,与其妄想改变他人,不如试着改变自己,让自己走上变强变更好之路。


另外,如果你想获得更多成长干货和学习方法,欢迎来我的公主号「进击的风浔」找答案。这里有我整理好的私家干货目录链接分享给你,比如长时间自律的秘诀,理财方式方法,优质书单影单,及其如何破圈实现个人飞跃式成长……

——END

推荐阅读(点击图文即可跳转)

如何避免「间歇性努力」,「持续性堕落」?

只想玩手机不学?你真的很需要这篇文章

分享这几条改善疲劳的建议

答应我,看完后别再胡思乱想了

有哪些[社会规则],你后悔知道的太迟了?

如何改变不甘现状,又不思进取的状态?

独居的日子,如何保持有效自律?

人是怎么废掉的?

作者简介:我是风浔,目前就职普洱茶行业,立志于早晚阅读 | 写作,白天喝茶。正在用效率手帐(年均目标完成20个效率手帐达人),将整个人生撑起来的极度目标践行者。持续专注个人成长,擅长迭代效率手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