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就是大众,村里人;小家,就是自己,包括家人。
孙少安总是想到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他拖着烂包的家庭,和秀莲挣命地干活,以改变缺吃少穿的生活状况。
最后,不仅吃上了白面膜,而且还奔向了富裕之路。
孙少安富裕后,想到的仍然是全村的穷苦人,他在思考着,如何能带领大家走向富裕,摆脱贫困。
此时,他顾及的是大家,而秀莲想到的,是如何能让小家更加富裕。
关于大家和小家之间的矛盾,他们争论了很多次,秀莲也反抗了许多次,但是,仍然改变不了孙少安的心思。
那么,大家和小家,哪个更重要?是先治理好小家,再改变大家,还是先顾大家,再管理小家?
这是纠结在少安和秀莲之间,多年来未解决的问题。
现在,少安基本脱离了贫困,他是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还是要帮助村里的穷人?
以少安的实力,如果无限制地帮助别人,而不从根本上控制开支的话,长久以往,他的砖窑很可能会再倒闭。
到时候,他哭的日子还在后面,而且,在他哭的时候,会有很多人在看笑话。
因为孙少安太能了,他无论从为人、做事、能力、眼光等方面,把别人比下去许多级别,这样有情怀的人,最容易被伤害。
他如果把砖窑规范化,把帮助别人制度化,这样,他受的困扰就会少很多。
人性,是最揣摩不透的东西!干事业只有实行规范化,才是最有力可靠的保证。

只要精干人,不要多余人
少安的砖窑建起来后,他和秀莲没明没夜地干活,秀莲累得腰酸背疼,手上到处是裂开的口子,仍然在砖窑忙碌个不停,一刻都不停歇。
少安更是全场监控,还要充当壮劳力,累得连走路都打晃,俩个人忙得连孩子都顾不上管理,每天就在砖窑里钻着,忙得团团转。
其实,秀莲为了让少安少雇人,少花钱,就不要命地干活,因为她知道,除了她和少安和爸是实心干活的人,其他人是虚张声势。
二爸和二妈更是打帘子的人,晃一下就不见人影了,还有的人干活就知道偷懒,所以,她知道,雇的人越多,花销越大,反而干不下活儿。
男工每天工资3元,女工1.5元,现在每月工资就发俩三千,如果管理得好,二十个人就足够了,光这一项,每月就可以节省一千多元。
这是个明帐,她相信少安肯定也算过,他是心知肚明。
但是,少安非要安排村里的人来打工,他只想着为村里的人办点实事,只有有人求他,他就会答应。
秀莲这边肯定不乐意啦,自己在挣命地挣钱,少安却在哗哗地赔钱,他照顾的是村里人的面子,可是,那都是用钱买来的。
自己有能力了,才能帮助别人。
现在,他们的砖窑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要达到大规模的砖窑,还需要更大的投资,而要有更强的竞争力,就需要加强管理,开源节流,现在还不是帮人的时候。
你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保证,怎么能帮助别人呢?
这是秀莲和少安之间最大的矛盾,其实秀莲的顾虑是对的,少安顾及到的是大家,却不知道,这样做,伤害的是自己的小家。
他给别人以关心和希望,给秀莲的却是痛苦和伤心,他要秀莲理解他,他却不能理解秀莲,她多么想和少安轻轻松松地一起生活啊!
但是,少安关心的人太多了,在他们之间,人太多,太拥挤了,秀莲肯定也有不耐烦的时候,少安责怪秀莲管得太多。
但是,她是与他风雨同舟的人啊!她怎么能不关心他的事业呢?
秀莲的隐忍,是为了少安,少安却不理解,他心里只想着大家,他是所有恓慌人的贴心人,却不是秀莲的贴心人,他只是她的主心骨。

大家和小家之间的矛盾,如何去解决?
这是横亘在少安和秀莲之间的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最终会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
村里的人,本身就参差不齐,进入砖窑后干活,可以根据工作能力,分成几类,那些人能干,哪些人不能干,实行竞争上岗原则,这样就好管理了。
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活儿不是谁想干就能干,而是谁能干才能干的道理。
这样,他们就会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也便于砖窑的管理。
企业的生存重在管理,而少安仍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如果只是用亲情来感化别人,是最不可靠的,最后累得还是自己。
用规矩来约束人,有章可循才是正确的管理方法。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任何国家和家庭,如果没有规矩,就会乱套。
管理工厂也一样,一些明文规定,必须要遵守,如果触犯,就按照规定,来处理好了。

管理者要着眼于全局
少安累得像个伙计一样,秀莲忙得想个陀螺一样,这样的管理者,生生把自己当成了打工仔。
一个变成了土行孙,一个变成了土地婆,太过于关注细节,却忽略了整体的环节,这样的结果,就是重细节而忽略整体,在管理上是大忌。
虽然工厂的生产,是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还有质检、销售、售后等等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质量,才能走向市场。
只有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生产和人工的费用,才能降低成本,既要节约生产资料,简化生产环节,又要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才能生存长久。

各尽职守,各司其职
少安的二妈贺风英,虽然也在工地上,上班挣钱,但是,她可以迟到早退,也可以甩手不去。
因为她是秀莲的长辈,秀莲不好意思说她,她知道秀莲的脾气,也知道即使自己做得不对,秀莲也不会说她。
她认为秀莲默许了她的这种做法。
不但不觉得亏欠,反而觉得秀莲软弱可欺。
上班就是要遵守时间,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只要进了砖窑,就是工人。
工人就要一视同仁,无论是谁,都要遵守纪律,迟到早退,要罚款,要处理,以杜绝后患。
说到底,就是管理,最主要的是管理到人,人要管住了,生产能力自然而然就会上来。
贺风英不是组织能力强吗?让她把灶房管理起来,承包下来,这样秀莲就可以放开不管啦!
如果灶房有啥事,秀莲只要找贺风英说话就行了。
秀莲再能干,也不能被死死地绑在灶上做饭,她应该从这些小事中脱离出来。
她是管理者,应该是纵观全局的人,她必须把每个生产环节监督起来,环环相扣,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才具有竞争力,也才能打开销路。
在少安的工地上,所有的人都干得热火朝天,只有孙玉亭蹲在土培垛前,搓着泥巴看天空,回忆过去集体大会战时的辉煌场面。
而少安只是怜悯他,今天给他点儿饭吃,明天也可以给他饭吃,但是,长久以往,他能供孙玉亭一辈子啊?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孙玉亭的穷,是有原因的,是懒害了他。
在工地上,大家如果看到孙玉亭这样的人,一天啥也不干,还能拿到工钱,那和大集体有什么区别?
他舍不得丢下过去,回到现实中来,即使过去再辉煌,也是昙花一现,与历史相比,人的一生显得多么短暂!
对于孙玉亭这样的人,既要调动他的积极性,又要压制住他的惰性。
鉴于孙玉亭喜欢做抛头露面的工作,少安可以让他管理砖窑,四处查看各个生产环节,防止出现漏洞。
秀莲可以把精力放在监督和管理上,少安则可以跑外销。

有奖有罚,促进生产
管理者要让工人明白,挣一份钱,就要对的起这份钱的辛苦付出,谁挣得多,谁付出的辛苦就多。
必须实行按劳取酬,才能杜绝后患,多劳多得,这样才合理公正。
顾大家还是小家
秀莲要分家,其实是要先顾小家,毕竟小家负担小,容易出成绩,等到自己变得强大了,再去照顾别人,再去顾大家,这样做也是对的。
她和少安的想法背道而驰,少安首先想到的大家,他顾的是大众,而不是自己,他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他把责任看得比天大。
秀莲心眼好,家里的光景烂包,负担那么重,饭都吃不饱,少安还要管其他人,时间长了,秀莲肯定不乐意。
这也不能怪秀莲,她喜欢少安,愿意跟着他吃苦受累,但拉扯着这么多人,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这个烂包的家,少安要扛到什么时候?
她和少安拼死挣命地干活,也只能省吃俭用,但是,仍然吃不饱饭。
如果,只有她和少安,那种日子肯定比现在要好得多。
小家,就是她和少安的家,她愿意为之贡献全部的力量。
而现在,姐姐兰花家里,干活的就她一个,姐夫一年就回来一次,一年也挣不下个吃喝来;二爸家,更是恓慌,倆个人每天都外面忙,那日子过得更是没棱没边,这俩家,都需要少安来拉扯。
他要对得起所有人,就是对不起秀莲,秀莲不仅要劳心受累地干活,还要帮助他,支持他,去帮村里的人。

重情义,担道义
少安十几岁就下地干活,十八岁就成为队长,这跟他的能干有关,他的吃苦精神让人佩服。
他是所有恓慌人的贴心人,这是秀莲对他的评价,这个评价很正确,他确实是村里人的贴心人。
他一边牵挂着大家,一边牵挂着家人,这个人,他的心太软。
他有责任心,他把这份责任心不但用在了家庭上,而且还用在了全村人的身上,所以,他能带领大家致富,大家信任他,尊敬他。
厘清关系,这是许多人从来未想过的问题,比如少安,先选一些精明能干的人来砖窑干活,先快速发展起来后,再帮助那些年老体衰的人,发展另外的产业,实行逐步发展,逐步帮扶,这样才能走到远。
少安是重情重义的人,但是,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道路漫长,砖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步步为营才能取得成功,以后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少安是个精明能干的人,他一定会有所改变。
现在,中国依然有3000万人还未脱贫,中央实行了精准扶贫工作,到2020年,中国要消灭贫困人口,这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党就有决心去完成。
在扶贫的路上,有许多村官在行动,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着,做着现在最为艰苦的工作。
他们既要了解上级的文件精神,又要传达到老百姓心里,还要帮助他们实行扶贫任务。
扶贫工作包括很多,其中就有产业脱贫、异地扶贫搬迁工程、就业脱贫、生态脱贫、智力脱贫、社保托底脱贫、健康脱贫、基础设施建设脱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等十大工程。
目前,中央把扶贫作为一项攻坚战,虽然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是,工作者们仍然冲锋在第一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扶贫攻坚的斗争中去。
他们把国家政策落实到各个环节,一环套一环,各环节彼此相关,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把攻坚战做到最好。
许多人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们将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美好,我们钦佩他们,我们也祝福他们,一定能够成功。
希望千千万万像少安这样的人,把扶贫当作一项应当应分的事来做,这样,中国大地上,会出现一个宏伟的新气象,我们期待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