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八天|责备与宽恕

之前讲到了神经官能性痛苦,也就是考虑太多自己需要考虑范围之外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责任,而还有一种恰恰相反,他们总是责备他人,实际上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和应受的痛苦,这样逃避责任的心里趋向心理学将它称为人格失调症。

要拥有健康的心理,我们必须勇于面对问题,不要总是责备他人,多些自我反省,多些宽容。

事实上,我们的责备并不是毫无缘由的,责备总是从愤怒开始,当我们感觉自己意识形态上的领地被侵犯我们就会感到愤怒,这是经过生物进化为了生存而留下的本能,所以愤怒并不是一个坏事,但是,什么时候怎样恰当地表现出自己的愤怒是需要思考和学习的。

而愤怒的来源也说明有人使我们愤怒时,我们同时也对他做出了判断——他以某种方式冒犯了我们。当然跟愤怒一样,评判本身并没有错,大到商业合作小到交友生活,我们的生活需要评判,评判的质量也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那怎样评判呢?

首先,评判别人之前,你必须永远首先审视自己,尽管有时候你的评判和选择不会改变,但你也有可能发现,在这之前有许多你能做却没有做的事,如果你早些采取对策,或许事态不至于如此。在教学中我也深有体会,有的时候对于一些小的忽略会导致一片的躁动和整体氛围的改变,从而让我处于一种无处下手的负面状态中。

尽管有时候你评判正确,我们也一定要警惕责备,责备跟愤怒和仇恨一样,会给人带来痛快的感觉,它们甚至像使人快乐的活动一样容易让人上瘾。抓住愤怒不放,责备他人会成为一种习惯,陷入一种“要不是因为你”的游戏中,特别是在两方相处的关系中,“要不是因为学生氛围不好,我才不会生硬地讲课”而对方说“要不是因为老师讲课生硬,我才不会发呆”这样的循环没完没了,那怎么办,必须有一方停止责备,去学会宽容。

真正地宽容必须从责备的源头——评判开始,不是简单的无罪化,我原谅你这么简单。“宽容”和“肯定”不是一回事,宽容要直截了当地面对罪恶、错误、伤害,“你做的事情是错的,尽管你有自己的原因,但你对我是造成侵犯和伤害了的。我知道的很清楚,但我还是原谅你”,真正的宽容并不简单,它建立在清醒坚定的心理状态。首先要评判,审视自己、调整自己,然后评判对方,进行客观的有错裁决后原谅,这才是宽容。或许这个过程听起来麻烦,但复杂地解决简单问题,远比简单地解决复杂问题更加有助于我们心智的成长。

人生是复杂的,仅仅面对和宽容就能逐渐成熟、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吗?(下一章:复杂的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