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胡适(1891-1962)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的博士论文,后改编成北大哲学课的讲义,出版后引发轰动,再版。
蔡元培在序言中也盛赞了这部著作的四大特点:实证、扼要、平等眼光、系统的研究。
在书的开篇,胡适讲解了何谓哲学,中国哲学史的划分,史料审定的方法,并延伸至他撰写中国哲学史的方法——
先鉴定史料(述学),后理清各家学説的渊源、相互影响及变化(明变),再研究各家学派变迁的缘故(求因)。最后用完全中立的眼光,历史的观念来评说各学派的价值(评判)。
胡适认为,哲学不是凭空而出,而是与时代的社会政治状态和思想潮流相关,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要谈哲学史,不可不研究哲学发生时代的时势和思潮。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社会形势,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贫富不均、民生痛苦。
老子的哲学思想就是诞生于这个时代,所以他的哲学主张是“无为“”“反智”“不争主义”,哲学根基则是“道”(自然法)。
孔子生在老子之后,生活的时代是邪说暴行,天下无道的时代。所以他在各国奔走,要把无道变成有道。
孔子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哲学,强调“仁”“模范人格的感化”“行为的动机”。政治哲学的根本思想是“正名主义”。故作《春秋》。正名字、定名分、寓褒贬。
“一以贯之“是孔子倡导的方法论,哲学的根基是《易经》中的三个基本观念——易、象、辞。
墨子生于孔门正盛之时,他的学说与儒家有关系。但儒、墨两家两家的哲学方法不同,主要聚焦于“逻辑”的不同。
孔子说的是一种理想的目的,是一个“什么”。墨子说的是一个“怎样”,还说一个“为什么”。墨子的哲学思想是“应用主义”。
“三表法”是墨子的论证法。“兼爱”“非功”“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用”“节葬”都是墨子哲学思想上的具体运用。
胡适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法理学,并无所谓的“法家”。
慎到属于老子、杨朱、庄子一系;尹文的人生哲学近似墨家,他的名学纯粹是儒家。孔子的正名论,老子的天道论,墨家法的观念都是中国法理学的基本观念。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法理学在前三世纪最为发达,故有许多人附会古代有名的政治家如管仲、商鞅、申不害之流,造出许多讲法治的书。后人没有历史眼光,就把一切讲法治的书统称为“法家”。
此外,胡适还有一个洞见是,中国古代哲学忽然消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是因为怀疑主义的名学、狭义的功用主义、专制的一尊主义和方士派的迷信。
另,书中还详述了孔门弟子、杨朱、别墨、庄子、荀子以前的儒家、荀子哲学思想的异同及演变,以及与章太炎谈诸子百家观点的分歧点,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
一言以蔽之,这本书采用的是现代学术的方法梳理了中国传统哲学史,是一部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