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刻意练习》
作者:【美】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
【重点提示】:我建议各位在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尽量先避免看本书的“推荐序”(作者阳志平),这篇序言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误导,并且贩卖了他自己都不知所云的私活,比如什么“隐性知识”或者什么“长时工作记忆”。
其实,这本书的本质,并不是在批判什么“一万小时理论”,它的本质,实际上实在弘扬一种价值观:
001 为了梦想,刻意练习
这本书的本意,是在弘扬梦想,并且为了梦想,努力地,坚持地,正确地奋斗!
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坚持梦想并为之正确的努力和奋斗,因为他们有误解。
(1)很多人会被“天才论”所吓倒,因为在他梦想的道路上,一些顶峰人物,呈现出各种各样高超的技能和水准。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刻意练习》通过大量调查,发现不是这样。天赋的差异,的确存在,大多数情况下体现在接受和理解的快慢上,很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中,努力的成分之大,天赋几乎忽略不计。这就是爱迪生说的:“所谓天才,不过是1%的天赋加上99%的努力”这句话的道理。
当然在一些特定领域,如果你想在30岁身体不再巅峰时,去尝试当短跑运动员,这就缺乏清醒的认识了。
(2)很多人认为只要我刻苦的努力就够了,最典型的就是“一万小时理论”。《刻意练习》的作者,对于这个观点的确很生气(因为真正原创,本来应该是他,结果他的理论和数据被人饮用并篡改了,他当然不高兴),但远不像序言作者说的那样绝对。《刻意练习》的作者,只是更严谨地用数据和认真的态度表明,相对于机械地执行1万小时定律,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反而是成功的关键。
(3)心里表征:实话实说,我没有看懂。大概意思应该是指成功者一些特有的心理特点。但是我的确没看太懂。
002 刻意练习的特点:
(这个应该是全书的核心,但是遗憾的是,我似乎还是没有完全的理解和吃透,不过这个正好符合学习的规律:好的理论,不是一下就能接收,理解,内化和执行的)
1. 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练习。
2. 突破舒适区,不愉快的感觉。
3. 明确的目标。
4.自发自觉的有意而为。
5.及时的反馈。
6.越来越强大的心理表征。
7.再过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升。
003 杰出人物的阶段:
杰出人物以及其成就,就是我们刻意练习的目标和定位,他们的特点应该是:
1、产生兴趣。
2、开始认真。
3、全力投入。
4、开拓创新。
004 刻意练习的案例:
一个哥们儿打算成为职业高尔夫运动员。第一步,他连续几个月练习推杆,只练习推杆。他自创了各种不同的技巧自己的“比赛”,以便反复进行同样的尝试,而且,他也密切关注着自己在这些“比赛”中的表现怎么样,还记录下来,及时分析。例如,他可能标记出6个点,每个点距离球洞约0.9米,均匀地分布在球洞的周围。然后,他会试着从这6个点中的每个点上轻轻推球入洞,每个点上重复17次,总计练习102次推球入洞。在每一组的6次推球入洞时,丹尼斯会计算自己有多少次成功了,并在一张纸上记录下他的得分。以这种方法,他可以非常具体地监测自己的进展。他不仅能够分辨出自己会犯哪种错误、在哪方面需要改进,而且一周一周地练习下来,可以看到自己取得了多大的进步。
推杆完成了后,他再进行劈起杆,铁杆,木杆,发球杆等等不同的技法的练习,就是说,他把整个高尔夫比赛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像练习推杆这样练习,直到达到预定目的。大约1年半后,他才开始进行整场的高尔夫练习,并且逐步地把差点从8.7,提升到3~4之间(差点越低,成绩越好)。
还有一个案例,是学习大学物理的一个刻意练习:
不同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法。刻意练习教学运用的方法是:
第一阶段,提前预习,在课堂上大段的朗读将要学习的基本原理,接着就这个基本原理展开测试,看看掌握了多少,这段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
第二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提出“课堂问题”,由小组讨论后提交答案,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围绕正确答案进行阐述。这段的目的在于强化概念,并且寻找概念之间的关联。
上面的过程循环往复。我猜应该还有当堂测试,已检验对该概念的正确理解。让这些学生“物理学家”一样思考。据说提分很快。
005 怎么运用“刻意练习”
实话实说,我也不知道。刻意练习强调的是技能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并没有讲太多。我自己归纳,刻意练习可以总结成:T3F
T—teacher,专业的老师,能及时看出你的问题,纠正你的错误,这个很重要。比如《刻意练习》就是一个好老师,告诉我不要傻傻地一根筋地去看书,去学习。而是要思考,要用正确的方法。
F— focus,专注,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做这件事,力图把这件事做到最好。
F—feedback,反馈。通过练习,通过测试,看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学到了多少。简书写读书笔记也是一种反馈。
F—fix it ,及时纠正。
这本书,我自己觉得理解了30%,但是预感到它应该成为“自我提升”类的核心书目。后面还需要再看,再刷。
有时候,一开始你对一个理论的理解是肤浅的,印象淡漠的。但是一旦你主动地开始运用。运用着,运用着,有了一段时间,也许你突然就开窍了。我猜,刻意练习,也应该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