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看得到,还要够得着

昨天我们分析了需求三角模型中的第一个要素:缺乏感。通过一张消费者落差表,知道了营销者可以从五个角度去寻找消费者的落差。我们在挖掘出客户的痛点后,还要提供解决方案,降低执行难度,今天我们将完成另外两个要素的解读。

第二个要素是目标物。在大多数时候单纯的缺乏感是无法形成动机的,这个时候消费者就需要一个明确的指令,而产品的作用就是填补消费者落差的一个方案。

在这个环节当中,核心任务就是给消费者的缺乏感提供目标物。

但是作为营销者,通常把目标物与缺乏感进行了一系列不恰当地匹配,导致营销效果不够理想。我们常见的目标物匹配有三个陷阱。

第一,目标物过小而缺失感很大。比如一个可以判断钢琴按键准确与否的智能软件,你却活生生的把它与老师这个缺乏感相关联,这就显得太过喧宾夺主了。

第二,目标感太大,而缺失感太小。比如一个电动牙刷的广告是,让你的生活更便捷。每天都在刷牙,都很习惯了,并不会感觉有太多的不方便啊。

第三,目标物与缺失感的连接不恰当。比如将维生素b与腋下除臭剂这两个词语强行组合,变成了一个产品叫维生素b腋下除臭剂,他偏离了人们的正常认知。

面对类似问题时,我们的解决方案就是重新归类,更换所填补的缺失感。

第三个要素就是能力,它涉及到了消费者采取行动的成本。为什么我们经常发现有的产品的点赞量围观量很高,但最后却没有多少人购买,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如果采取这个行动之后,会付出很大的成本,这个成本超过了客户的意愿就不会形成消费。

要想把客户的动机转化成为需求,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给消费者赋能,让消费者变得更有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给消费者赋能。比如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可以降价,可以让产品更简洁,可以让产品更健康等等。

我们常见的六种消费者成本如下:

第一是金钱成本,这个不用多说,如果说金钱的预算超过了他的需求,他是不会购买。

第二是形象成本,如果这个产品有损于他的形象,那他同样不会消费。

第三是行动成本,如果这个产品的使用过程会给他的行动带来很多困扰,那他一样不会消费。

第四是学习成本太高,比如打高尔夫的学习成本就很高,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第五是健康成本太大,如果产品的使用会给健康带来困扰,那多半只有死路一条。哪怕本来是没问题的,但在消费者的固有认知中会带来不健康影响,那这个产品也会很难获得市场。

第六是决策成本太高,对于市面上的很多产品,消费者有购买动机,但最终没有购买,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巨大的决策成本。比如品类太多,比如信任度不够等等。

所以要想你的消费者有足够的能力,我们就得在进展过程当中给消费者赋能,降低他们的成本,最后真正的把动机转化为需求。

在这三个要素当中,我们可以利用人性,来挖掘客户的缺乏感,利用客户已有的认知,为他提供新的目标物。降低客户的消费成本,实现消费者的赋能。

总之要想成为一个营销高手,不要单纯的停留在营销活动的管理上。而应该真正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管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恨水东流 寒蝉一泯 朝三暮四 飘絮杨柳 般若菩提 乱世浮沉 一叶飘零 落叶归根 追花沃土 西风穷碧 羽扇纶巾 大漠...
    绯辰阅读 2,490评论 0 2
  • 简悦直播教练恬源阅读 1,684评论 2 2
  • 执行 main 函数。 执行 UIApplicationMain,创建 UIApplication 对象,并设置 ...
    遇见就不在阅读 1,364评论 0 0
  • 正义必须战胜邪恶 《暗杀大师》 下午的温暖阳光中,读到了这句话。老实讲,近几年,我已经对所谓的正义必胜渐渐失去了信...
    加菲鱼日记阅读 1,891评论 0 0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