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胡杨林行,住着一户张姓人家,两个年迈的老人,一个刚成年的儿子,两间土坯房,老两口住一间,儿子住一间,种着几亩薄田度日,虽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年收成,仅够糊口,日子过得清贫而宁静。
胡杨,敦煌人也叫它梧桐。
这天中午,老人去房前的田间拔草,不知不觉,天断黑了。
一阵清风吹来,田边的梧桐树叶哗哗作响,正待回家,隐约听到有声音传来,四下一看,再无别人,循声过去,却见梧桐树下,一个女孩软软的靠在树上,忙忙的叫了几声也不吱声,老人大声唤来老伴,连搀带扶的将女孩,弄进屋里,灌了水,一阵忙乱,女孩儿醒了。
这是个秀气的女孩儿,一双杏眼亮可鉴人,皮肤白白净净,一张小脸,五官紧致。
她是商队头目的女儿,带着货物入关,不料途中遭遇土匪抢劫,财物被抢走了,骆驼被牵走了,打斗中,父亲下落不明,混乱之下,惊慌和恐惧使她不明方向的奔跑,那时她只有一个念头,逃命,一直跑,一直跑到这里,已经是精疲力竭,再也走不动了。
一家人听了缘由,一阵心痛,多好的孩子啊,竞走投无路,就呆在我家吧,无助的女孩,默默的点了头。
南国女儿,秀气纤弱,却人勤脚快,洗刷缝补都能做好,和这家叫长寿的儿子也相处的不错,只是她以前以大米为主食,不会也不习惯面食,上顿拉条子,下顿馒头的,总觉得单调。
可又想想这家人不但救了自己的命,还关怀有加,也在心里着实感激,总想着为他们做点啥,闲聊中得知,长寿父亲的生日快到了,她心里着急,做点啥呢。
偶然看到梧桐树里面流出树液,这里的人叫树叶碱,灵机一动,它粘粘糊糊的,要是和在面里,会不会使面条更劲道呢。
于是她悄悄地取点回去,和在面里,然后擀开,切好,下出锅一尝,果然色彩淡黄,柔韧劲道,也没有异常感觉,她心中大喜。
老人生日这天,她早早起来,洒扫庭院,洗漱和面,加树叶碱和好面后,反复揉了几遍。又到家附近,采来新鲜蘑菇,自家地里摘了西红柿,辣椒,做成汤,麻利的把面擀开,切好。
面条细长,薄厚均匀,下出来,一家人坐在一起,汤又鲜美,面又黄亮,细长劲道,吃得老人直竖大拇指,长寿乐得一下子吃了两大碗,老人高兴的跟啥似的,这孩子不但长得好看,还是个心灵手巧的好女娃。
两个年轻人在劳动中,互生好感,长寿憨厚,老实,能干,女孩性情和顺,知书达理,美好温柔。
老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不久,征得他俩的同意,为他们操办了简朴的婚礼。
这种制作面食的方法,也在附近流传开来,远近农妇争相学做,一时传为美谈,又因为是长寿媳妇发明的,习惯使然,就把这种面叫做长寿面了,又因为颜色淡黄,也叫碱面。
吃碱面,逐渐成为敦煌习俗,但凡女孩出嫁,婆家考量两点,针线和茶饭,其中茶饭就是结婚次日,新媳妇都要擀上一顿长长的碱面,让婆家人检验手艺。
每逢大人小孩过生日,碱面是必不可少的,梧桐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都说用它的汁液做的面,可以添福添寿。
每年正月初七,家家都要擀碱面,据说可以把在外面转了一圈的魂魄拉回来,也称拉魂面。
若有亲人外出,也有讲究。“上马的饺子下马的面”,亲人归来,第一件事就是要用细细长长的碱面,为其接风,它爽口又舒胃。
时光荏苒,又是一年,当门前的梧桐树,树叶金黄,流光溢彩时,长寿媳妇的父亲找来了,父女久别重逢,百感交集,一家人热情地款待这位失散良久的亲家,他在这呆了些时日,看着他们小两口恩爱,老人也温厚诚实,倍感幸慰,放心的回了南方老家。
长寿一家人,从此幸福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