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里刷到“脆皮大学生爬三楼吸氧”的戏谑,于社交平台瞧见“累点低青年”的自我调侃,当“智性脑”“偷感青年”等说法如网络新语般迅速扩散,我们不难察觉,年轻人正深陷于一场前所未有的标签化浪潮。从千禧年初“80后垮掉的一代”引发的集体质疑,到“小镇做题家”勾勒出的群体形象,再到“网瘾少年”所承载的代际成见,标签就像无形的模具,妄图将青春的多元模样,硬生生浇筑成千篇一律的固定形态。可青春本如灵动流水,总能冲破容器的束缚,年轻人的生命姿态,也始终在冲破标签的桎梏中,焕发出夺目光彩。
人类对分类的依赖,是古老生存本能的延续。在信息如潮水般奔涌的时代,这种本能演变成了标签化的集体无意识。当我们用“小镇做题家”来概括出身基层的高校学子时,其实是把“努力”“应试”等单一特质,从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中抽离出来,却忽略了他们在适应城市、开拓视野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当“90后”被简单贴上“自我”的标签时,那些在汶川地震中逆行而上的年轻战士、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汗水的驻村书记,他们的担当与热血,就被淹没在标签的阴影里。这种认知的简化,就像用黑白滤镜去看五彩的彩虹,让青春的无限可能,沦为单调的灰暗色调。
标签的危害,在于它形成了一种双向的枷锁。外界的凝视筑起偏见的高墙,自我的认同也可能被标签所禁锢。社交媒体上“积极废人”的自嘲,本是年轻人对自身矛盾状态的幽默解构,却在传播中异化成了社会对青年“眼高手低”的刻板印象。“躺平”“内卷”等概念的兴起,本是代际压力的真实反映,却被简化为“缺乏奋斗精神”的证据。更让人忧虑的是,当“脆皮青年”成为流行标签,部分年轻人开始用标签来定义自己,把体检报告的异常指标归咎于“脆皮属性”,将职场挫折解释为“累点低体质”,主动把成长的可能性,关进了标签构建的牢笼。
历史的年轮,早已为我们指明了破局之路。那些曾被预言“毁于网络”的“网瘾少年”,如今正用代码搭建数字文明的基石;曾被质疑“缺乏担当”的“80后”,在新冠疫情中成为援鄂医疗队的中坚力量;那些被视作“只会考试”的“小镇做题家”,有人扎根基层带领乡亲脱贫,有人在科研领域攻克“卡脖子”技术。这些鲜活的生命故事告诉我们,标签的消解,始于对个体复杂性的尊重。年轻人的价值,从不被单一标签所定义,他们可以既是实验室里的“科研狂人”,也是舞台上的街舞达人;既能在写字楼里高效完成工作,也愿为乡村振兴项目熬夜出谋划策。
站在时代的渡口回望,每个世代都会被贴上专属标签,但每个世代也终将用行动改写定义。从“垮掉的一代”到“强国一代”的转变,不是标签的胜利,而是真实青春的胜利。当我们学会用记录生活的眼光去观察年轻人,就会发现,所有试图定义青春的标签,终将在鲜活的生命体验面前瓦解。莫让标签成为认知的牢笼,而应让青春在挣脱束缚中自由翱翔。当社会以更包容的心态接纳多元,当年轻人以更自信的姿态书写自我,那些曾经喧嚣的标签,终将化作时代画卷中淡淡的墨痕,而真正耀眼的,永远是每个生命独一无二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