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是日常生活里的一件小事,同时也是个大事,为什么这样讲呢?
不知道在饭桌上,家人们是不是偶尔会聊起,今天的韭菜不好吃,老的和草一样?
买菜是个学问,看到这里,好像听见你的笑声。
在小县城里,与大都市相比,最喜欢的是家里的菜市场,大都市里最不喜欢的是去超市买菜,看上去干净,可是失去了从田头摆在摊位上的水灵。
夏天,赶在太阳还没完全暴露它的热情前,来到菜市场。有勤快的人已经买好了往回走了。
熟人们打着招呼,不停止前行的脚步,走到熟悉的摊位,和老板打着招呼,顺带着挑选自己要买的。
拉着买菜的小拉车,沿着菜场走一圈,心里排着今天的菜谱,眼睛看着自己要买的食材,比较着价位的同时,注意食材的鲜嫩。
总有人讲,买菜有什么学问?
今天的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买菜是个技术活,和年龄不成正比。
才开始买菜,第一,不知道吃什么?然后不知道买什么,更不知道怎么买?
怎么办?
其实,现在想来,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因为什么都不知道。
这时我问家里的老人,找伴一起去菜场,看她买什么?看她在哪里买?问,问怎么搭配,怎么操作。然后回家操作。
食材的选择,度娘,请教会的人,同时自己比较,同样的食材的口感。看在谁家买的,赚个脸熟的同时, 摊主会在价格和食材的品质上给你优惠。
无论在学校还是做事情,老师和老人们会说这句话,做事用心点,一直不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现在分析,其实就是反思。
为什么这样讲呢?
才开始买菜时,作伴的人有时有事而无法同步,这时,在菜场我会随大流,哪边人多到哪买,哪里老太太多到哪里买,期间也有买到不满意的,我的理论是,老人有经验。可是我忘了一点是。老人会买便宜的而不一定是满意的。
例如同样一个摊点,食材是有成长性的,我犯了经验主义,总是在一个摊点买,结果就是,食材一段时间鲜嫩,一段时间不理想。
自己反思后,又去寻找了两家作为备胎,长期固定在一家,但是如果今天的菜没有我满意的,那么去备胎的摊点,保证自己不像没头苍蝇那样,浪费时间,还买不到满意的食材。
今天早上在一个摊位买韭菜 ,一个老太太战在我旁边,自言自语说,这韭菜嫩吗?
我很惊讶,老太太的年龄应该是长期买菜的。为什么她都分辨不了,韭菜这个最普通的菜呢?
头脑中当时的感慨就是,反思。
年龄不代表你的经历。误以为的生活常识,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而是你实践过后是否总结和反思,买菜是小事,真正做好,确不是容易的事。
简单的买菜,竟然和学习联系起来,是我没想到的。
难怪有生活无小事之说。
会买菜,不是天生的,是因为你长期在做,你不会今天吃过,明天不吃。
买菜是个耐心和反思的过程。
没有耐心,你买不到自己满意的,家人吃不到可口的,已经去做,为什么不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好,这是态度问题。
不去总结和反思,浪费时间和金钱。
得不偿失。
世间皆学问,关键是你这双慧眼吗?
买菜是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