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春节期间,清明扫墓活动便在我的家乡开始了。

在元宵节的第二天,人们便结群成队地往山上去了,有坐着或大或小的面包车子开往公墓的,有拎着大包小包袋子徒步登山的。

小孩子们兴奋的要赶在前头充当导路者,还一路追逐嬉戏着,大人们有说有笑地谈论起来:谁家今年春节过得最有意思,谁家过得很糟糕;炫耀自己过去一年里的收成与得意的事,或是和自己有所关联的亲戚朋友的家庭琐事;为新一年的打算发一番厥词:有什么宏图大志、短期目标。

这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小村庄,村民们在都市酒红灯绿的利诱下一年年的往外搬家,他们长年在别的城市里过活,但每到新春佳节便要回到这村庄,或住上三天两夜,或再踏一遍以前熟悉的大街小巷,像在寻找一种不复存在的感觉。大概这就是落叶归根,走得再久再远总还是要回家看看,虽然这里只剩下了老屋。

各自在自己的生活里奔波闯荡的人们,在清明时节这个陈旧的节日里聚到了一起,是这个时节给他们提供了闲散下来谈谈生活的机会,在这一天里见久不得相见的人,发表自己对生活对世事的感慨,对家常琐屑的牢骚,对明天生活的期待与憧憬。

这个时节,在路上行走的人们是断不再泪眼蒙胧欲断魂的,而且这样的日子常是天气晴好,温暖的太阳有时也不逊色于夏季里的烈日。

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大事小事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们只是例行公事似的来到这一天这个地方缅怀自己已故的亲人祖先,而实质上有些祖先早在他们出世的几十年前逝世,他们并未谋面,只是继承祖辈父辈的职责,来到这些碑墓前献上祭品,企求新的一年得其保佑。这样的祭祀意义在闭塞的乡村一代代的传承,又一代代的上演。只是在不断搬向大都市的人们的不断变化的思想里,这样的意义变得愈来愈丰富。

这不仅仅是一次缅怀作古人的时节,在这一天里人们既可以相聚到一起,如此队伍宏大的登山活动也成了新年的第一次锻炼身体的时机。今时早已不同往日,古人悲戚的诗句早被现世的生活消磨了那份情结。他们是愉悦地进行着祭祀,有时还来去匆匆地登了一座又一座的山,行过一块又一块的碑墓。

城市里的清明节和农村的有些不同。

首先是祭祀的地点不同,大都市是很少见到山的,即使有山,政府也是绝不准许在上面埋葬死者的,现在风风火火的实行火葬,烧了尸体收集上骨灰,或放到公墓园上摆着,或者播撒到大海里。于是人们便只能赶往公墓园或火葬园祭祀已故的亲朋。

这些公墓园林立着大小一致的空位,凹进去的一个小小的窗口,里层墙壁上贴着故人的相片,地层的小柜子里放着故人的骨灰,相片前留出来的空地供祭祀的人摆放祭祀的物品。园子里还栽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园子一年到头总有人看管着,所以安放灵位在此的人们便每年每年的交费给这些看守人。在繁华的都市里,祭祀的人在这个时节这个地方抒发一份对亲朋的思念,也幸得这样一个角落让人们在忙碌的一年里停下来缅怀故人,回忆过去。

其次便是祭祀的物品不同。

农村里的祭祀品大多是一些冥钱,付炬于燃烧着的火苗,他们认为以这种方式就可以把现实的金钱遥寄到天国里的故人。而且随行祭祀的零零碎碎的食品还可以带回,孩子吃了可以变得更聪明,成年人吃了可以身体健康、精神充沛、出入平安且常受贵人相助。然而都市的忙碌让清明的祭祀形式变得越来越简单,人们更注重一份心意。

鲜花成为人们越来越乐意接受的祭祀物品。在大大小小的公墓园里不仅挤满了前来祭祀的人们,在公墓园门前,所在的街上更是站满了捧着一束束鲜花在兜售的大人小孩。这些在往日里冷冷清清的园子和行人稀少的街巷在这一天里变得拥堵不堪,就算路面上的公交车、私家车也要多了几分塞车的困难。

再次便是祭祀的参拜。乡村里的人大多要带上香条,又细又长的一把把的在火上点着后,拿在手上,参拜的跪姿各异,但最后都要把它插到香案上。说是香岸其实只是一处用土堆起来的小小的僵硬了的土包,祭拜的香烛就随意地往墓碑上凸出的土丘插去。

有些冥钱是可以撒在整个土丘上的,于是这便成了小孩子最乐意做的事,模仿天女站在某个角落,把一把把的冥钱往天上抛,然后洋洋洒洒地落下铺满小土丘。而这土丘下埋着的正是一个个的棺木,棺木里躺着作古之人,他们的祖先(他们倒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了)。城市里就要简单得多了,人们倒不和乡下人一般,带上香条香烛和冥钱,一束鲜花略表心意。

少了那些烦琐的形式,也落得空气清新了些,人潮拥堵的园子里多了一些清新的空间。他们只是看着碑位上的照片时深深地鞠躬,这一鞠躬里或许就藏了深沉的缅怀之情。先人已故,死者往已。再多的祭祀也挽不回亲朋的生命,空留满怀的悼念与思念。于是形式总是无足轻重,真心的情怀才是真实的。

我来到广州市,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看着沿路赶着往近公墓园的人们,他们手抱着鲜花,肩挎着背包,行色匆匆地穿梭着,面容或是憔悴,或是紧绷,或是愁苦,这样悲苦的神态参杂在这街面上欢声笑语的一副副面容,显得是两个不同世界里的人硬被拉扯到了一起。这样的节日,于失去亲朋的人总还是一个难过的日子。

记忆的阀门被拉开,里面充盈的是古人生前的音容笑貌,怎不让人不伤感。

不管是怎样的祭祀形式,也不管是怎样的缅怀心情,在这一个纪念故人的日子里,总还是要一样地忙碌。

清明时节里的情结情怀情愫,在不同地域上的人们身上上演不同的涵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又是清明时分,又是回家祭扫的日子。每每清明总会想起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
    艾冰台阅读 102评论 0 5
  • 胡袁煜:清明时节 我将并拢的手指举过头顶,红领巾也被风吹起,只有手中的白花寄托着思念。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每到清明学...
    简约语文阅读 522评论 0 1
  • 华夏 传承发展编辑 节日融合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
    驭帅阅读 234评论 0 1
  • 打开手机,满屏渐入眼帘的是各地的祭扫方式 广东: 清明扫墓称为扫山、拜山、拜青。 广东有“行青”、“踏青”的习俗。...
    笑笑Lisa阅读 233评论 0 0
  • 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
    张雅苑Momo阅读 90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