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不听你的话,按自己想法做事时,你会不会很生气?当同事不配合工作,跟你对着干时,你会不会很恼怒?当你的观点被别人否定甚至抨击时,你是什么反应?会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观点吗?和别人想法冲突时,你会静下心来,核查对方的观点是否合理吗?
我们打小被教育要听话,在家要听家长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接受"口袋式教育",孩子们像张开一个大口袋,被灌输知识,只需要接收就好了,慢慢地,发现孩子们儿时常问的“十万个为什么”越来越少,好奇心、创造力、思辨力被慢慢磨灭。
然而在当下的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如果没有正确的判断力,人云亦云,很容易被带歪,很多人越来越觉得,培养孩子的思辩力很重要。
然而现实中家长很矛盾,希望孩子乖巧听话,不叛逆,听不进孩子的意见,自己都做不到接纳,又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力呢?
《教出会思考的孩子》,作者是美国的朱莉·博加特,是国际知名青少年写作教练,思维、阅读、写作课程开发专家。在书中作者提出学习批判性思维的两个目的,一是审辩他人的观点,二是觉察自己的观点。可见批判性思维不只是评判别人,还包括反观自己。
书中的自我觉察这部分给我们指导,如何要保持思想开放,提升洞察力,帮助我们做更深层次的探索。
1、放下自我防御,了解新观点
洞察,意味着我们想看到事物本质,有更透彻的认识。洞察并非一成不变,我们需要了解更重要更全面的信息,才能得出最终的观点。
当观点冲突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想立证自己正确无误,说服他人认同自己,关注点在于自身的正确性上,很容易产生防御心理,批判别人与自己相悖的观点,这样会阻碍了解更全面的信息和相反的信息。
这时,调整关注点。将关注点放在“了解新发现”上,为什么他会那么说?为什么他会提出相反的观点?他的依据是什么?适合这种情况吗?......我们的目标不是立证自己,或者寻找并批判对方的漏洞,而是抱着开放心态去试着了解不同的观点,看有没有新发现。
这并不代表放弃自己的观点,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站在另外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了解他的想法。改变目的,不为争论,而是为全面了解新信息。
这样首先能控制自己不争辩,避免冲突,不片面证明自己,而是放下戒备心,愿意倾听更多的声音,了解更多的信息,我不是为了争输赢,而是要了解的更全面,才能洞察事情真相。这是觉察自我很重要的一步,先放下自我防御。
暑假期间因为上辅导班的事,我和孩子差点吵起来,我辛苦找的辅导班,他上了一半不想上,当他说要退费不上时,我真的很着急,但还好,我先放下想说服他的冲动,了解为什么,听听他的意见,他说了几点情况,针对他个人如何的不适合,是我之前没考虑到的,听着有理,就没再坚持自己的看法,同时也为自己克制冲动,倾听孩子了解到更多情况而庆幸,为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而欣慰。
当你尊重他人,能听进别人的意见,允许有别的观点,一方面更全面了解情况,鼓励孩子思考,一方面给孩子做标杆,提升洞察力不仅有自己的观点,也要听取不同的观点,抱持愿意多“了解”的目的,搜集更多信息,才能做出更适合的判断和决定。
2、认识差异
允许差异存在,允许和而不同,书上提到两种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差异。
第一个方法,带着“好奇心”去接触对方
这里的好奇,是我们想要知道对方如何理解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想象我们处在他们的位置上会有怎样的感受。
这要区别于共情,有冲突或意见不同的时候,我们主张共情,如果我们处在对方的立场,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这里的好奇心不是考虑自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感受和做法,而是去理解对方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是什么观点,他有哪些想法和需求。
就像读一本书,去理解作者当时环境的价值观是什么,了解作者本身想要表达什么思想和需求,而不是让自己代入作者的处境后,会有什么感受和需求,因为每个人在相同的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观点,注重倾听,保持尊重,才能更深入地识别差异。
在教育孩子时,不随意评判孩子的想法,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提出问题要有诚恳的态度,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允许有自己的观点,不以对错为标准,去限制我们听取不同的声音。
这本身是对孩子思维力的鼓励,引导孩子从不同侧面洞察事情本质,对孩子表达支持,也会影响孩子以好奇心了解别人,允许别人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多思考,接纳差异,才会让我们有更全面的判断和理解。
第二个方法, 构建“扩大的思想”
当我们做到以下两点时,我们接纳不同思想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第一,不再把自己的立场看得至关重要,而是把它视作众多立场中的一个。第二,开始思考更多的观点,而不只是考虑两个极端情况,即摆脱二元思维。
“扩大的思想”意味着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仅仅考虑自己的立场和需求,也要考虑别人的需求,在得出结论时要考虑更全面的信息,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化,要接受多元化信息,引导孩子聆听更多的声音,才能做出最终判断。
借鉴作者提供的练习,引导孩子看完对一部电影后,针对不同影评(正面评论和负面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何看待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评论,以及和与自己观点完全相反的评论,并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孩子。
让孩子记录这些评论时的全部情绪反应。对与孩子完全不同的评论,请注意观察孩子。
· 孩子的态度是防御性的吗?
· 孩子想用什么理由来反驳评论者的观点?
· 有没有哪个评论者的言论让孩子的立场发生了动摇?哪些评论或分析做到了这一点?为什么?
可以使用以下几个问题,鼓励孩子保持好奇。
· 孩子可以保持好奇而不是执着于自己的感受吗?做不到的话也没关系,这种能力的培养很难一蹴而就。如果孩子难以保持好奇,那就让他们继续关注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反应。
· 在思考负面评论时,孩子对电影的评价发生转变了吗?如果发生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 孩子可以同时接受正面和负面的评价吗?如果做不到的话,原因是什么?面对自己喜欢的电影,孩子能不能用“扩大的思想”接纳所有针对它的批评?
这个练习很赞,不仅是对一部影评,对一本书、一个视频,有不同的观点,我们都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反观自己,了解“扩大的思想”,提升思辨力。
批判性思维,不只审视别人,还要觉察自我,要接纳改变,对别人提出疑问的同时,反过来再向自己提问,我的观点什么情况都适合吗?我的论据是否充足?有没有例外情况或者反面的例子等等。
这让我联系到拆书帮提倡的八大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它们有关联之处,要保持开放性心态,整理分析信息要全面,再得出结论。
网络信息繁杂,如果担心孩子偏听偏信,就更要培养孩子的思辨力,提升洞察力,正确对待偏差,探究真相,智慧成长,让每个孩子都勇于成为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