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我们要揭开组织变革的第二个底层密码:关系。
领导变革其实就是在处理一组组的关系。改变关系里的一个元素,意味着其他元素也要跟着变。元素之间的顺序和节奏变化了,对整个结构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李希贵说:“管理学首先是关系学,变革要取得成功同样要首先考虑关系学。”如果你从第一讲听到了这一讲,想必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的。
那作为变革者,你重点要关注哪些关系呢?我总结了下,主要有两组。
第一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关系。
这对关系中,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当然是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完全一致。也就是俗称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大家好了小家也好。
那如果这两个目标冲突了呢?很多领导者就会认为,当然应该舍小家为大家,所有人都克服小我,自觉地朝向组织目标前进嘛。一旦有人没跟上,那肯定是员工私心太重、境界不高。
但是,如果你接受了“管理学首先是关系学”这个判断,就不能这么想问题。恰恰相反,要让组织目标主动融入个人目标,把个人目标提升到组织目标,变革才有可能成功。
十一学校会使用一种思维工具,来分析每位教师的个人目标和学校的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个工具叫“维恩图”,简单说,就是两个有交集的圆圈。
管理者们在推演的时候,会在左边这个圈放入一些关键人物可能的个人目标,右边呢?则放入变革后确立的组织目标,然后通过推演看交集有多大。交集越大,意味着变革的阻力越小,变革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个维恩图虽然简单,却能派上很大用场。
比如说,很多组织会确立这样一条目标,叫“打造卓越的队伍”。
你如果是一名普通员工,大概率会想,这么宏大的组织目标跟我有什么关系?非但没关系,还可能侵犯我的利益。在现实中,就有组织只重视引进外部人才,漠视内部员工的感受,还美其名曰:“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分道扬镳,时间一长,自然会人心涣散。
但是,在十一学校的变革过程中,“打造卓越的队伍”这个组织目标和不同层面的个人目标融合了,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它至少覆盖了四个群体:
第一,帮助优秀教师走向卓越,成为教育家型的老师。
第二,帮助骨干教师挖掘潜能,成为富有自身特色且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第三,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第四,帮助职员提升专业价值,等等。
李希贵说:“‘教育家办学’不是把校长培养成教育家,恰恰是指当每一所学校的课堂里都走出一个个教育家型教师的时候,一个民族才有了复兴的能量。”所以,十一学校从变革第一年开始就每年举办“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活动,向社会和同行推介一批批正在走向卓越的优秀老师。你看,凡是被授予“教育家”称号的老师们,是不是就自然地把个人目标提升到了组织目标层面,两者的交集越来越大了呢?
那这个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是怎么发生的呢?十一学校用了一个特别创新的做法,叫“把学校文化股份制”。当然,这不是公司里真的股份,而是说,学校的文化不是谁定下来的,而是每个人把自己大脑里的正向价值观拿出来,互相碰撞,统一使用。
请注意,重点不是股份制,重点在于那个互相碰撞的过程。充分的价值观讨论和碰撞,其实是每个人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换位思考生长出同理心的过程,当然最为重要的就是统一目标的过程。最终获得大家普遍认可的那些价值观,就成为组织的共同财富。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十一学校行动纲要》,就是经过数次讨论后形成的,全校每一位老师都是它的作者。这里面有你的油,有他的面,有我的糖,每一个人都成为文化的股东。你看,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就在股份制中实现了最大化交集。
如果你仔细听我的课,会发现十一学校有很多新鲜的名词,比如文化股份制、教育家书院、课程研究院、教育年会……别小看了这些用词,一方面它们能将老师带入到专业领地,另一方面就是要营造一种“高大上”的感受,我们在做着受人尊敬的事,多自豪呀?这同样能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紧关联起来。
好,这是我要提醒你注意的第一类关系。
还有第二组关系,也要特别小心,那就是:你与关键人物的关系。
到底谁是关键人物呢?其实不是看职位高低,也不是看资历深浅,而是要特别注意那些与变革目标高度利益相关的人。
比如,在动组织结构的时候,你的关键人物就是中层管理者,而不是那些在一线精耕细作的人。每一次管理部门和管理岗位的调整都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民间的议论:这个部门是不是变重要了?那个岗位是不是不重要了?某个管理者有没有被重用?等等,这些议论都会带来这些关键人物的心理失衡。
那找到关键人物以后,该怎么做呢?李希贵有一条重要心法:与关键人物适时地建立适切的关系。
什么叫“适时”?就是从总结梳理组织的历史经验入手启动变革。因为这个入口,不仅不会制造紧张感,还能让更多的管理者参与进来,增加你与他们互动了解的机会,让你发现一些恰好需要的信息。
再来说“适切”,除了与关键人物建立个人情感,你更要把精力放在了解他们每个人不一样的优势和潜质上,这样你才能在接下来的岗位调整中让他们各得其所,甚至称心如意,从而打破过去按岗位重要程度给干部排座次的怪圈。
在这个过程中,关切每一个关键人物的个人需求,是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最有效的途径。
我建议你打印一批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模型。尽管我已经多次提到这个模型,但是当你意识到管理学首先是关系学的时候,你会发现充分利用这个模型的好处。你要给每一位关键人物制作一张需求模型图,并放在手边经常拿出来研究一番。在各个层次需求中,找到某一位关键人物最迫切或最重要的、真实的需求。
比如说,当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转为支持人员的时候,你必须表现出高度的同理心,保护好他们受尊重的需求。十一学校的一些招数就值得参考:
第一招,因人设岗。这其实是一个中性词。有些人没有了原来的头衔,面子上会过不去,跟家人也不好交代。你设一个新岗位、给一个新身份,比如总监啊、督学啊,就能给他们和周围的人一个缓冲期。
第二招,保留待遇。比如十一学校原来有一位教导副主任,这个岗位撤销后,保留他原来的待遇三年。等到三年后,由于他是教学上的一把好手,就自然平滑到正常的职级薪酬轨道上。
第三招,非正式表扬。比如一位老师在管理岗位上待了大半辈子,岗位调整以后,情感上过不去。于是李希贵请书法家题了四个字“三朝元老”,装裱好送给这位老教师。对方一下子有了被认可的荣耀感,顺利地转向了新岗位。
当然,所有这些招数只是对暂时性失衡的一种缓冲,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他们重新找到专业价值。一开始,他们可能是看在校长待他们还不错的情面上硬着头皮做。做了以后,获得了一些赞美,特别是周围一些要好的同事都在说他好。再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多的获得认可、赢得信任,这时候,他会反思,以前发号施令倒没那么多赞美,现在不发号施令了,反而赞美多了,关系好了,看来这新岗位还真挺有意思。这个时候,他就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我知道你一定会说,我可没那么神通广大,怎么能满足那么多需求?
其实,绝大多数人压根儿就没有什么苛刻的要求。你只要尽自己和组织所能,做一些可以做也能够做的就够了。但是,每个人的那个需求金字塔你必须装在心里,因为许多今天不能办或办不了的事情,说不定明天就能办了,到那时候如果你忘记了,对方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最后,送你一个万能公式,让你成为构建关系的高手。这个公式就是 ——
任何状况下,都想着,“帮助别人=交到朋友”。
好,这一讲我们讲了关系。
除了处理好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以及你作为变革领导者与关键人物的关系,我要特别提醒你的是,变革要顺利、健康、持久,其实大部分时候都不是靠行政关系推动的,而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而对于领导者,构建好与关键人物的关系又不止于情感,还意味着你有了获得真实、可靠、多元、畅通的信息渠道,这对领导变革至关重要。
所以,变革不是赶路,你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润滑好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