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封号武安君的大致有四位,包括了白起、李牧、苏秦和项燕在内的四位名将,他们都军功赫赫,称得上是武功治世,威信安邦,当然他们的结局多以悲剧做结,这些名将不得善终的原因很多,但是今天笔者想和大家聊的,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位武安君——“杀神”白起,以及他的死亡因果。
军事天才,战功显赫
由于时代的久远和战争的洗礼,关于白起的具体出生时间已经不可考究,但就其领兵作战三十多年,可以大概推测出他在三十多岁的年纪担任了左庶长这一职位,在先秦时期男性平均寿命不过三十五的情况下,白起似乎并没有像甘罗早早年纪便扬名天下,受赏封爵,但没有人会知道,白起的军事征服之路还有三十多年之久。
在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一战成名,击退韩魏联军,为秦国开疆拓土,而自己也被升为国尉,一年后又成为大良造的白起,一举夺取魏国六十一座城池。再后面,白起伐楚,夺取楚国都城郢都,给楚人带来一份奇耻大辱,逼迫楚王不得不迁都,同时楚国国力也因秦军的打击一蹶不振,逐渐灭亡。相比较于前面的功绩,读者们对于长平之战印象显得更加深刻,也就是在这次战役中“杀神”的威名达到巅峰,也让功高震主一词变得极为合理。毕竟之前论述中国古代帝王对于武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忌惮,而对于白起这种名震诸国的将领,哪怕是当时的秦昭襄王都有一丝怀疑和担心吧!
将相不和,臣违君意
这里的“相”是应侯范雎,他并不是一个庸才、奸臣,相反这个“相”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远交近攻,“使天下皆畏秦”,政治成就极高,但其对于自身名利过于看重,不愿屈于其他大臣下位,轻而易举地在苏代的游说下,建议秦王收兵,延缓了韩、赵灭亡。作为武将的白起知道之后自然十分气氛,自此,将相结仇。
后来在白起养病的时间里,秦进攻赵国,长久难破邯郸,又被楚、魏联军打退,损失惨重,而秦昭襄王令白起出战,白起推脱,堪堪带病启程,给秦王心中又加了一根刺,到三个月后,秦军又败,秦昭襄王彻底怒了,他把白起作为一个发泄口,又在与范雎的商议中,决定赐死白起。
一代名将,在得罪两个重要人物的情况下不得不自杀,着实惋惜。
杀伐过度,天人不合
作为当今时代的我们,或许不应该谈论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更应该去分析其他的原因,但在笔者看来,过度的杀伐是必将灭亡的,而杀降更是不可饶恕的,历史会将他的所作所为,完完全全用其他的方式作用在施暴者身上,毕竟历史的规律是公平的。
细数中华历史,杀伐过多一直被认为不祥,今天的主人公白起活活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最后自刎而死;秦末的项羽,用同样的方式坑杀秦朝降卒二十多万,最后尸体五分,死无全尸;乱世中的五胡十六国君主冉闵,见胡杀胡,虽初心是为了维护汉族与中原,但其杀伐过度,被斩杀于龙城……
由此可知,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过度的杀伐最终都会在现世得到报应,而白起的死亡似乎也是不可阻挡的,毕竟楚国百姓恨他,赵国百姓更是想分其肉而食,人和之失,足以可见矣!
扬雄曾评价白起:“秦将白起不仁,奚用为也。长平之战,四十万人死,蚩尤之乱,不过于此矣。” 诸葛亮也言“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在古人看来白起功绩虽高,但为人不仁,赐死是自然之事。
即使到现在,人们对于白起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在笔者想来,当长平无辜士兵被掩埋地下时,当无数妻子哭诉丈夫时,再联系到进入武庙的武安君白起时,即使身为先贤,他难免会有一些难以冲刷的污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