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中的圣人,人性善恶之辨。
1.孩子眼中的圣人
前些天给孩子读故事书,关于历史名人的精彩故事,其中就有孔子的故事,小二听完孔子推广“仁爱”“礼教”周游列国游学的事迹以后,说了句:“妈妈,孔子真好,我也想当孔子。”
小孩子的话,听听就好。心性不定,今天想当奥特曼,拯救地球;明天早晨起来想当挖掘机司机,后天要开大巴车,滴滴滴……
我说:可以啊。但是孔子他太聪明了,是老师的老师,一般人当不了他。要想成为他这样的人,得努力学本领……越努力,离他越近。

2.孔子也是是历代许多仁人志士崇拜的偶像。
明代圣人,崇尚“知行合一”的心学家王阳明先生,小时候天资聪慧,生性顽皮,调皮叛逆。
父亲王华是状元,让其用心读书,将来跟自己一样考功名,“学成文武艺,买给帝王家。”就像今天我们很多家长期望孩子“考公”一样。考个好大学,学个好专业,好考公务员,铁饭碗……,“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很现实的愿望。
但年小的王阳明确立志要当圣人,学孔子……说出四为: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父亲王华吃惊说:“志向远大是好的,但你没有政治能力和政治平台(资源),是当不了圣人的。孔子,几千年才出一个,那是万世之师。眼前的《四书五经》你都搞不清楚,还寻思当圣人!而后来的王阳明也确实认真求学,吸收儒道佛精华,朱程理学,文武双全,在朝廷当要职,平定叛乱,龙场悟道,成为心学派圣人(唯心主义,哲学家)。
而后来他也确实往这方向努力,靠近,也成为圣人了。
3.人性本恶还是本善?
前面了解了名人趣事。
孔子,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说:“人性本恶,善是因为被教化了。”他的思想中带有孔子的仁爱礼教,也有法家法治的思想。(他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就是代表)

晚上,围坐在一起泡脚,小二说:“人性本善是对的,我觉得。”
大嫚说:“人性本恶,不然怎么有那么多坏人?还有战争。”
她俩争论不下,小二说:“妈妈,你说说”。
我说:“你俩说的都有道理。”
孩爸一般不吱声。他可能觉得这些讨论太早了,小屁孩懂个屁啊。就像带孩子下棋,他觉得小二连个字都不认识,还下啥玩意(后来孩子不但认全了,还理解了牵制,观棋不语等意思)。
不发声也算是支持吧。
(上大学时候,有门课上就讲了“经济人假设,X型和 Y 型人假设”也是两种假设,类似于性善论与性恶论。当时课堂上也没有讨论出来所以然。)
小二说:“那你说的就是人性本中了”。
哈哈哈哈,新脑瓜有点意思。
人性本中。我第一次听这说法。
其实我内心支持“人性本恶”,不然要读书,要教化干什么?战争与屠杀还不够说明吗?只不过想维护孩子心中的那片净土,不置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