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浏览“洞见”上的一篇文章,看到下面的几段话,我突然间醍醐灌顶,很准确的就对号入座了。
“你站在社会经济的梯子上,脚踝上捆着一根橡皮筋,皮筋的另一头捆在你父母所站的梯级。”
“如果你的父母站在梯子的上端,当你往下掉时橡皮筋会把你拉回来;如果他们站在下端,你开始向上爬时它就会把你往下拽。”
“所以,如果你出身普通,你要趁早明白,你的原生家庭给你的建议,本质上都会把你拉到和他们同等阶层稍高一点的位置。”
“如果不努力冲破这个枷锁,那你的人生很可能就是他们的2.0版本。”
天哪!怎么总结地这么一针见血,太符合现实中的父母了。难道每个文化阶层的父母都是这样相通的吗?最起码我身边的父母不说百分之百是这样的,起码也百分之九十九。同事或同学家,如果家有女儿,他们的要求都非常一致,女儿上学都不想让跑远,最好不出省就能上完大学。就业呢,更不用说了,都口径统一,觉得女孩子回来考个本地的招教,当个教师就挺美,或者是考个公务员,总而言之,是安安稳稳的在体制内上班。如果家里有男孩,上学可能允许出省,但是工作还是离家近一点好。
他们都相信,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这样以来,孩子岂不是成了自己的翻版,最多是自己的2.0版。
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呢?包括我自己似乎也认同他们的想法。现在捋一捋思绪,揣摩一下这其中的缘故。首先应该是父母的见识限制了父母的认知,生活在农村,虽然网络已经比较发达,只不过是娱乐信息和网红新闻传播很快罢了。农村的很多父母,他们身边的孩子绝大多数在家种地,少数的孩子会在县城安家并工作,极少数孩子在外地工作。逢年过节回来一次,然后又匆匆忙忙地返回城市。而父母选择的榜样就是在县城工作的孩子,这些孩子能够常常陪伴父母身边,能够更好地照顾家里,照顾老人。
而那些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家里即使有什么事情也是鞭长莫及,哪怕一天一个问候电话,关键时候甚至比不上邻居的举手之劳。用老人们的话说,这样的孩子指望不上。都说养儿为了防老,这样的孩子是不能防老的。
这也是事实,也是现实生活交给父母的认识。但这样做父母是不是太自私了呢?用自己愚昧的认知捆绑住孩子的飞翔的翅膀,让孩子没有机会遨游世界。
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上枷锁,请用力托举孩子,即使无力托举时,请不要把孩子往下拽,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