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生活在还算重视教育的家庭,妈妈在小学的时候就以奖励我作文书的形式给我礼物,外祖父也是那个年代的师范毕业,外祖父和妈妈都做过教师,所以在学习方面并不算是没有管的孩子,由于自己也算是基因方面遗传的作用,小时候也爱看书,但是每每到写作文的时候,依然是有些抓耳挠腮的态势,很多时候就让外祖父逐字逐句边说边写的感觉,自己不动脑筋,后面初中高中时候,尽管自己能够写一些了,大概是小学时候外祖父帮我写的文章受到了老师的好评,所以有了一些自信心的缘故,但是仍然是题材不够新颖,知识按照乖乖女的模式往前发展,而缺少创造性的更新,那时候也每每提到创造,但是其实自己是没有方法论可言的,现在听到创造性的创造以及思维,眼前往往一亮,对于孩子,是越早开发他们的写作能力越好,这与他们的大脑思维力密切相关,唯不愿我们的孩子成为学习的工具,而愿他们越来越灵动,早熟地认识自我,活得有趣味,以下有几个小方法:
一、记叙有门路。
让孩子记叙有门路可依,给他们相对开放的题材,从一年级就开始训练,甚至从三岁以后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开放性话题,可放可收,比如《你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为什么》《你最喜欢的游乐设施是什么?说出理由》。
其次,可以通过童话故事的扩写或者改编,只要想象合理,不要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只有在童话的世界中,孩子更能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汪洋恣肆。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孩子们多看一些童话类的书籍,然后提供开放性的结尾。
再者,是让孩子们通读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并反复琢磨,反复阅读,反复实践,只有这样反复练习的过程,才能达到量变到质变的上升,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中途放弃,很多事情是有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的。给大家推荐的是《声律启蒙》《三字经》《唐诗三百首》,一幅幅的画面,让孩子们经过合理的想象,然后当我们带孩子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时,再给他们略加点拨,可能就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二、复述有方法。
我们常规理解的复述就是把看过的书籍逐字逐句翻译过来,而我认为只有经过读者创造性的表达的复述才能真正扎根于我们的脑子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我们看过多少书,但是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表达,对于自己的用处也收效甚微。所以不要让孩子跳入这样的坑。
首先,改变人称、改变主人公的复述。进行这样的复述是要求孩子在头脑中转换角色,能够基本吸收了阅读材料的内容之后,重新进行思维整合之后的复述整理。主人公的转化,比如说文中原来的主人公是猎狗,而在复述的时候可以把主人公换为猎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阐述,这也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
其次,补充内容、描写性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为原作补充内容,进行小标题的增加复述,也是训练培养孩子们的概括能力的一种方法,所谓补充内容就是添加一些出人意料或者是意料之中的内容补充,增加孩子们的思考和想象力空间。
再者,话剧表演式的复述。这样的复述方式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人物性格,话剧中人物情节的变化为主的模式,让孩子们不仅能够寓教于乐,而且在活动中吸收到人物精神的精髓。
三、描述与议论并行不悖。
所谓描述分科学性和艺术性两类,各有各的作用。当我们进行科学性描述的时候一定要有相关的逻辑性,而进行艺术性描述的时候,就要在认真仔细观察的同时,又要加入一定的形象性思维,听众一种画面感。这就如同描述一棵大树的时候,孩子们就要仔细观察大树的树冠,这在我多年前去一家公司面试的时候就曾做过这样的面试题目,让画一画当时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情的画面,其实任何画面都可以,但是这是一种尝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练习,对孩子们非常有好处,对一个人的思维考察也有一定的作用,多年之后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其次,我们的生活其实就生活在一种议论的氛围中,更确切说是一种与自己的搏击辩驳之中。通过各种归纳演绎方法,我们写作文进行思维一般是进行演绎方法,也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运用,从一般方法到自我方面的个别实践运用。再者,我们要让孩子们在不断地练习立论和驳论的辨识和论证方法的指导,让他们能够正论、反论,站在对方角度,站在自己的角度,知己知彼,反复论证,达到一种对手一说出某种观点你比对手了解的更多的方式。
所以,写作文就是在进行素描练习,思维创造的培养,不要让孩子跳入我们以前误入的坑。